徐爱华,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位奋斗在服装、家居、房地产等产业领域的杰出女性,一位像大山一样质朴的女性创业者。她来自大山,来自农村,却有着独特的眼光和非同寻常的魄力。
1982年,在绍兴南部偏僻的小山村,徐爱华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扎实苦干的精神,花了20年时间使一个仅拥有一台老式缝纫机的服装加工店发展到今天的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今天的华联集团,已成为拥有10多家子公司,员工超过1000人,注册资金达1亿的龙头企业。自1998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以来,企业逐年开拓出口业务,改变了绍兴县南部山区自营出口为零的局面。企业生产的各类服饰产品已经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畅销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华联服装因其良好的质量保证和信誉度,在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中声名鹊起,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青年文明号”,省“重点私营企业”,市“私营企业30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先进纳税大户”、“资信AAA级企业”等。徐爱华本人也因其取得的优异业绩,先后被评为全国“企业改革十大杰出女性”、“中国女性创业创新奖”、“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省“民营企业杰出董事长”、“杰出民营企业家”、“春蕾工作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县“劳动模范”、“优秀人大代表”、“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慈善之星”,还被推选为省十届、市四届、县十二届人大代表。此外,徐爱华还担任了省、市妇联执委,绍兴县妇联副主席,绍兴县服装协会会长,绍兴县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个私协会副会长等诸多社会职务。
喜看丰硕的成果,回首华联的历程,从一台老式缝纫机到今天的固定资产超5亿元规模,从简单的生产加工到自营出口,从技术力量薄弱到本行业首屈一指,从服装到家居城、木材市场、房地产、国际奢侈品牌代理等行业……华联成长发展的每一步轨迹,都体现着徐爱华踏踏实实的办事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在逆境中求生存
20世纪80年代初,办个私企业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市场经济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陌生的,社会对个私企业存在着偏见,特别是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山区,对于年仅19岁开服装店的山里姑娘可谓是难上加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徐爱华逆流而上,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决心。回首20多年的风雨,还记得在创业的日子里是怎样白天教徒弟,晚上边替人做衣服边在缝纫机上打盹;还记得在赶着交货的那个冬夜里雪大路滑,山里不通车,是怎样伴着黑夜、大雪、寒风和泪水,走了整整13个小时、80里路;还记得儿子快临产时,是怎样挺着肚子在布料市场挑选花样……逆境炼就了徐爱华的毅志,也造就了徐爱华今日的辉煌。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博击中求发展
不可否认,华联的成长几乎与改革开放是同步的,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自我完善是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但是在宏观经济体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都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近几年来,内需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纺织品服装行业,产销形势较为严峻,企业竞争内战不停,价格下跌,效益下降。徐爱华敏锐地意识到小打小闹、小作坊式的生产已经不适应“船大好冲浪”的时代,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去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徐爱华乘势而上,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强化品牌意识,走科技兴业之路。1998年,浙江华联纺织品服装有限公司成立以后,她请专业人员根据公司的主要产品类别,以独特的构思设计了黛琳娜的文字及图形组合商标,开始使用在公司的女装产品上。2001年,该商标注册成功,公司积极创牌,为结束绍兴轻纺城“恨布不成衣”的局面作出了贡献。“黛琳娜”以一位优雅、时尚、独立的假想女性人物的名字命名,体现设计上的传统与创新,宣扬了浪漫与激情的意大利风格,适合白领阶层女性着装品位。
她一方面抓住外贸加工行业的需求机遇,另一方面在高起点上,投资5000多万元,创办了新世界家居城和绍兴木材市场。2002年,她又向房地产行业进军,致力于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找准了这一坐标以后,就愈发加快了华联开拓国际、国内多业市场的脚步。
在管理上加强质量意识,强调“诚信”两字
徐爱华始终把“没有质量的劳动是无效劳动”作为座右铭,她说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档次是产业之本。她时常警醒员工要保持强烈的质量意识,还专门制订了《产品质量管理细则》和《产品质量与工资挂钩考核法》,使公司上下全面形成“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在高质量、高标准的严格要求下,公司员工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也不断提升,真正使客户满意。所以,几年来公司的产品在技术监督部门抽查和日常检查中均为优良,使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信誉,订单也逐渐增多。“黛琳娜”服装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这是华联公司长期打造质量品牌的结晶。同时,徐爱华在创业过程中总结出:企业要发展,诚信是关键。公司十分强调货真价实,不做短期生意。
2002年上半年,一位欧洲客商拿来服装样品和图纸,要求加工18万件女式时装。因是夏季服装,客商要求在2个月内交货,并签订合同,规定如一方违约,必须支付巨额赔款。于是,华联抓紧组织生产。几天下来,徐爱华根据多年经验和掌握的欧美市场信息,判断出客户提供的服装款式不可能在欧洲市场畅销。徐爱华背着违约责任,只做了4万件就停止了,并及时与客商联系,阐述自己对市场的分析。当时这位客商将信将疑,不久他将4万件女装投放欧洲市场,果然滞销。华联的这次违约,为这位客商挽回经济损失70多万美元。2003年的“非典”时期,不少外国客商都不敢到中国来做生意。而就在此时,这位欧洲客商撤掉了在中东的服装基地,专门给华联送上2000多万元的服装订单。公司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诚信第一”的企业文化,并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声誉,保证了业务得以不断扩大。
重视引进和培养人才,在“智”字上做文章
徐爱华认为,企业要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光靠掌握信息和加强内部管理远远不够,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某种意义上,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兴旺发达的象征,华联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资金投入到引进和培养人才上。引用徐爱华的话说:“花血本要花在‘智力’上,才能全方位提高企业的品位。”近几年,为了适应外贸业务的需要,公司广纳人才,高薪聘用具有外贸专业知识的青年人才,委以重任。针对近年来服装缝纫技术工紧缺的现象,徐爱华摈弃了大多数企业招收“技术熟练工”的做法,大量吸收社会上闲散劳动力,对新员工进行技术、企业文化、服装美学的全方位培训。现公司基层技术人员超过800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00人,中层以上干部35周岁以下的占50%,是一个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团队。正是依靠这支业务娴熟、开拓进取的队伍,使公司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
关心员工,热心公益事业,在“献”上偿夙愿
“华联是我家”是华联人的真情表白。徐爱华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庭,除了搞好日常生产外,更注重职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她关心职工疾苦,在公司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一旦职工中出现重大困难,她就立即与党团组织一起慰问,发动员工进行互助,使职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徐爱华还是个热衷于公益事业、致富思源的人。她常常调查走访,撰写提案、建议、意见,反映社情民意。2004年6月,徐爱华为“春蕾基金”捐款20万元,并被评为省“春蕾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10月,绍甘线拓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徐爱华慷慨解囊,一次性捐资68万元,造福乡梓;2004年11月,为“法律援助在中国”免费制作了全部工作服。此外,几年来,她还积极参与国家的扶贫救灾活动,为社会捐款捐物数百万元。2005年,徐爱华被评为绍兴县“慈善之星”,2008年,荣获赈灾捐赠“慈善贡献奖”。徐爱华说:“我办厂想偿个夙愿,作点有益于人民的事!”
抓住机遇,进行新的跨越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徐爱华进一步扩大出口。除了在产品上坚持花色新颖、品种多样的特色,还在质量上坚持严格把关,以质取胜;在内部经营上,注重加强现代企业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业务交往中,注重诚信,还从加强市场信息采集、强化品牌意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等多面入手,进一步开拓进取;在企业经营战略上,逐步向多元化经营转型,致力于打造综合性集团公司。
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纺织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这种困境对于徐爱华来说,却是一次企业内部改革,打造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契机,促成了再次提升企业产品档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代理知名品牌进行行业洗牌的机遇。2009年4月,华联集团代理的意大利奢侈品Corneliani北京旗舰店在金宝汇内正式开业,意大利驻华大使等众多知名人士出席开业典礼,这代表着华联集团与国际尖端品牌的合作拉开了序幕。作为该品牌的中国总代理,华联集团计划未来几年内将在中国一线城市内开设100家Corneliani专卖店。
面对种种荣誉和光环,徐爱华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低调的处世态度,她说:作为普通农民中的一员,她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作为普通女性中的一个,她自己能为社会为群众尽一点绵薄之力感到无上光荣。华联,在董事长徐爱华的带领下,在1000多名华联人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必将取得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