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花,女,中共党员,1970年7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83年进入绍兴县戏曲艺术职业学校学艺,1986年毕业。同年,进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工作至今,现任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25年前,刚刚13岁的吴凤花进入了绍兴县戏曲艺术职业学校学艺,工小生,舞台上无数次的摸爬滚打,不知让吴凤花留下了多少伤痕,洒下了多少汗水。许多老演员们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的那帮小演员中,吴凤花是最刻苦的一个。
二十几年来,吴凤花同志一直以“德艺双馨”的崇高艺术品德,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在二十几年的摸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被誉为越剧界难得的文武小生。她博采众长,善于吸取兄弟剧种的艺术营养,师承范派又有所建树,为越剧艺术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份职业,吴凤花却二十五年如一日,对艺术、对越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1997年,中共绍兴县委发文:“要求全县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向吴凤花同志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刻苦锤炼艺术,以‘德艺双馨’的良好风貌,以更加丰硕的艺术成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时间,她成为文艺界“德艺双馨”的楷模和典范。
二十几年来,她一直用这四个字来鞭策自己,而且也都是这样做的。虽说长期剧团工作,流动演出,身心劳累,工作艰辛,但她仍坚持随团演出,无论是出访献演还是下乡巡演,都以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努力工作,以最完美的艺术和舞台形象奉献给观众。
因为在嗓音和身架方面有较好的潜质,并接受过多种行当的训练,吴凤花不仅能够扮演传统越剧中最常见的风度翩翩的书生,同时还能扮演像陆文龙和吴王夫差这样需要更全面的表演艺术修养的角色。通过这些新角色的扮演,吴凤花找到了一些既汲取传统越剧的优点又不拘泥于程式,更符合当代人审美欣赏的表演方式。
唱是门很深的功课,它在戏曲演员的表演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流派要流,可以说是个老话题。继承发展是每个艺术家的共同心声,每个演员的嗓子条件是不相同的,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为人物服务。吴凤花师承范派,但她的嗓子整个音色不是很接近范派了,不过她并没有死学,而是在现有的嗓子条件下来学唱范派,她的音色较宏亮,音域也较宽,在设计唱腔方面,她
吴凤花是
吴凤花塑造的角色是如此多样化,难得的是都能做到形神兼备。她的表演感情饱满,善于刻划人物,能将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深受感动和回味无穷。戏路之宽广,在越剧中青年演员中可属翘楚。
吴凤花勇于作多方面的尝试,这既缘于她勤于实践,磨练技艺外,也缘于她师法其它剧种的长处,不论是京、昆、川剧等大剧种,还是各种各样的地方戏,只要有可资借鉴之处,她都毫不犹疑地“取经”,遂取得“百川汇海”之效。如她在昆曲名家汪世瑜的指导下,表演上既有越剧潇洒的一面,又有昆剧纯正、细腻的特点,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像《断桥》的表演,借用婺剧的舞蹈身段,《周仁哭坟》取材自京剧、借鉴于川剧,都是十分成功的尝试。
二十多年来,吴凤花先后主演了二十余出大戏,如《劈山救母》中的刘彦昌、后沉香,《白蛇前传》中的许仙,《穆桂英挂帅》中的杨宗保,《陆文龙》中的陆文龙,《吴王悲歌》中的吴王夫差,《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马龙将军》中的马龙等个性鲜明、英俊潇洒的舞台人物形象,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吴凤花受文化部的派遣赴泰国参加亚洲民间艺术节,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澳门参加澳门回归一周年庆贺演出,还曾多次赴台、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并辗转巡回演出于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南、河北、江浙沪一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文戏武演,武戏文演,得到了观众和行家的认可,被誉为越剧界难得的文武小生。同时也受到了中央领导江泽民、李鹏、刘华清、尉健行、李岚清、李长春等的亲切接见。
吴凤花视艺德如生命。
剧团走文武戏的路子,可是吴凤花的体质较弱,为此,她吃了不少苦。在1991年赴沪演出《陆文龙》,带伤演出18场,每天靠打封闭吃药坚持登台,当演出结束满身大汗喘粗气,疼痛难忍,但她还是忍了下来。曾有人劝她就此罢了,这微薄的工资和练功时留下的伤痛图的是什么?为越剧付出那样大的代价,值得吗?这一切,吴凤花不是没想过,但终究还是舞台的魅力,使她不忍离开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这块小天地倾注了她的心血,她排除外一切干扰,涤心静虑,反而比以前更精神百倍,信心倍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吴凤花有皮肤过敏症,化妆使她脸庞肤色变黑,求医问药,均无好转。医生忠告,要皮肤不变黑,只有不接触油彩。停止化妆,意味着告别舞台,吴凤花干脆不去想它,默默承受着油彩过敏给她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楚 。要知道,对一个女孩子来说,皮肤变黑可是她致命的伤楚,但吴凤花为了她热衷的戏曲艺术牺牲了很多很多……为此,又有人劝她改行,但为了艺术,她宁愿忍受身心上的痛苦。吴凤花说:“我小时候就拜
对艺术,吴凤花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当她走进越剧这个大观园的时候,就暗暗下定了决心:为演戏,为她眷恋的越剧舞台,就不应该怕吃苦。吴凤花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团里团外是出了名的。三伏天穿着大靠练吊毛,才几分钟,里外都会湿透;三九天穿着单衫走台步,走头几圈浑身都会打颤,她从不叫声苦。无论是团内排练还是正式演出;无论在香港舞台还是在农村舞台,她都一视同仁,步法绝对到位。剧中规定的技巧动作,木板台板上翻,水泥台板也翻,从不偷懒和马虎。
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吴凤花在舞台上演绎着帝王将相、布衣书生等各种角色,或潇洒倜傥,或英气逼人,可谓精彩生动;在家庭中,作为女儿,孝顺父母;作为妻子,支持丈夫,营造温馨;在外甥,侄女的眼中,她是充满关爱,模范青年的阿姨和姑姑。虽工作繁重,少有空闲,却用一声声问候体现着真情,弥补着因忙碌而失去的关心照顾。
2009年,对于吴凤花来说,充满了幸福与希望。儿子的降生,使两人世界顿时生动热闹起来,家庭添了新的成员,吴凤花也就在家庭中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角色——母亲,随之,也肩负起一份新的责任。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吴凤花在事业上也有了新的定位和目标。一日比一日有生机,满脸充满着可爱的“牛牛”和处于黄金发展期的事业都令她舍弃不得。哺乳期中,满月的宝宝即随她走遍天南地北,足迹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大概是胎教有作用,宝宝对越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锣鼓一响,灯光一亮,他便顿时凝神,目不转睛,偶尔情不自禁扭身摆手,嘴里哼出些咿咿呀呀来。丈夫想念儿子,也只能在电话里听一下儿子的叫声,幸亏有彩信的支持,即时发送宝宝的照片,使思念变得近了,清了,生动了,温暖了。不舍事业,不忘亲情,吴凤花比以前更辛苦了,也更幸福了!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用到吴凤花对越剧艺术的追求上也一点不为过。多年来,越剧已成了吴凤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执著地认为“既然选择了它,就要为之奋斗、付出”。越剧,中华民族文化一朵璀璨的花,是艺术的一方天地,为了艺术,吴凤花曾经历过两次行当的改动,每次她都把它当作是一次机遇,一种动力。吴凤花时常提醒自己,告诫自己,什么样的人物都要演,拓展自己的戏路,千万不要拘泥于一个戏路。在以表现女子阴柔婉约之美的越剧中,吴凤花展示出一种独特的男性之美、阳刚之美,获得了“文武兼备、阳刚小生”的赞誉。吴凤花创造的是不同时代的男子形象,而要表现好真正的男子,最主要的是一种超然的气度,这是要靠慢慢地培养,从实践中慢慢地积累,她深信实践是唯一的真理。
正是凭着对越剧艺术的挚爱,吴凤花的演唱技巧日趋成熟,她的演技也不断提高,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先后荣获浙江省第五、七、九、十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省第二届小百花会演“优秀小百花奖”、“金艺奖”,省第四届艺术明星奖,1988年全国中青年越剧电视大奖赛“荧屏奖”,1990年霞飞杯全国越剧大奖赛“越剧新星”称号,1994东方弘韵“越剧之星”称号,19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五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五届中日戏剧友谊奖,2006年中国越剧节“十佳演员”称号。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如今的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绍兴市人大代表,改革开放30周年绍兴市十大风流人物之一,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党代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中共十七大党代表。
面对荣誉,吴凤花心存感恩。她说:“在绍兴做一个文化人很幸福,因为这里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支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个人的荣誉是靠我们团队携手创造的,现在这份荣誉已经属于昨天了。今后还有很多艺术作品等待我去努力,另外从团队来说,还有大量传帮带工作要做。”
名气大了,地位变了,但她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劳动人民的本色也没有变,她和其他同志一样,道具装车、卸车、拆台,忙得不亦乐乎。如今,身为县小百花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的吴凤花,在事业上更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她说自己想让剧团更上一层楼,要做的工作、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时代需要改革创新的意识,然而改革总会有困难与风险。为了越剧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了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的“二次创业”,她愿做出探索与努力,并向着艺术的顶峰继续迈进!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和梅花奖得主,她主动为小班演员配角、跑龙套,积极带好传帮带的头。她从不摆架子,反而热心地帮助团里每一位需要她的人,直到现在,团里只要有人遇上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面对五光十色的演艺圈,吴凤花恪守信条,始终保持着崇高的艺德和淡泊名利的品格。我们坚信,她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