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柯岩街道工作委员会、民盟柯桥区基层委员会
近年来,柯桥区充分依托“稽山鉴水”风貌优势,大力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等共富基本单元建设,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样板,“千万工程”建设成效得到了原省委主要领导2024年先后两次考察调研时高度评价。但从长远来看,我区在推进“千万工程”建设、打造城乡融合样板上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
一、存在问题
(一)规划思路与实际需求不够一致。比如,有的未来社区设置大量智能设施和智慧服务,但操作复杂、维护成本高,实际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有的未来乡村建设更多追求城市园林味道,乡村乡味乡韵缺失;有的村社规划忽视未来实际应用,创建完成后疏于管理、维护和运营,导致特色场景“落灰积尘”。
(二)资金保障和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改造提升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同时,传统的社区乡村治理模式在应对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的复杂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社区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村社自治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运营管理与文化传承不够完善。目前未来社区、未来乡村运营经费投入不足,系统性运营谋划和培育缺失,可持续发展乏力。结合柯桥实际,城乡结合部集镇规划建设的标志性、辨识度和城市功能丰富度不够;有的村社在创建中,对历史文化特色挖掘不够深入,导致个性化亮点不够多、村社缺乏认同感。
二、建议意见
(一)坚持全域联动,强化前瞻性规划。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各镇街城乡建设要注重与所在发展平台的建设规划相适应相融合、与片区整体发展定位相配套相协调。比如柯岩街道,要在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整体规划下,深化实践全域未来建设布局,不断激发和释放片区发展潜力。分类谋划,专项推进。优化分阶段、分区性规划,以及绿化景观、公共空间等专项规划,做好妙笔生花、画龙点睛工作。比如,鉴湖渔歌带要集中展示未来乡村、未来社区、“水韵纺都”特色产业等,全面展示“鉴湖渔歌+水乡都市+文创”独特风韵;兰渚遗风带要突出书法、兰花和古越文化,做好“设施农业+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展示文章。
(二)坚持提能造峰,强化高品位建设。重抓基础设施。注重“微改造、精提升”,不断完善辖区内基础性公用设施配套,全面提升城乡公用设施的承载和服务能力,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觉品质和档次。重抓重点项目。因地制宜招引各类共富带动项目,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石。以柯岩街道为例,目前该街道正加快推进王府井、鉴湖里二期等项目,致力打造一批标杆型的精品样板。重抓人才引育。积极招引优质乡村规划师、创业团队等,支持更多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做强乡村运营主体,做活未来社区各类场景,努力打造具有当地辨识度的特色品牌。
(三)坚持绣花功夫,强化精细化管理。攻坚人居环境整治。对照最清洁城市“410”行动要求,突出抓好提高环卫保洁水平、提档绿化亮化标准、规范市容环境秩序等工作,守牢干净、整洁、有序的环境底线。攻坚城乡社区治理。健全物业管理考核评价和末位整改机制,进一步规范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积极推进小区业委会建设,强化社工队伍培养,推动形成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实现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攻坚城市综合治理。依托“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和基层治理“四平台”,进一步发挥大气治理、应急消防、违建管控等智慧治理手段,强化综合协调,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擦亮基层治理“金名片”,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
(四)坚持共建共享,强化长效性运营。突出群众有感。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调整完善服务场景,在群众角度,实现公益性、普惠性场景服务的可负担和普适性;在政府角度,实现以政策支持逐步取代专项购买,以多元杠杆撬动村社可持续运营;在运营主体角度,实现运营项目的产业化及收支可负担,逐步实现盈利状态。突出同频共振。坚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挖掘更多“拎得出、喊得响”的自谋场景和项目,尤其要聚焦“一老一小”,努力让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成为居民最放心的港湾。突出民众参与。把居民素质提高和文明行为养成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社会和媒体资源,强化舆论引导,着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城市文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