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史志研究室
《消失的古村落之阮社记忆》《<申报>柯桥区史料集萃》新书发布
发布日期:[2025-04-27]来源:区史志研究室 浏览:

传承文化脉络,还原消逝历史。近日,由柯桥区史志研究室历时多年编撰的两部地方文化著作《消失的古村落之阮社记忆》与《<申报>柯桥区史料集萃》正式出版。2025年4月24日下午,新书发布会在湖西路城市书房举行,吸引了高校学者、文史专家、地方文化爱好者及市民读者参与。活动特别设置了新书捐赠环节,市文史馆馆长冯建荣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活动伊始,随着各位嘉宾到场入席,一场别具仪式感的新书揭幕活动拉开了本次新书分享会的帷幕。市文史馆馆长冯建荣、柯桥区史志研究室主任与三位书籍作者共同揭开覆盖在《消失的古村落之阮社记忆》《〈申报〉柯桥区史料集萃》两册新书上的绛红色绸缎,现场观众自发报以热烈掌声。

《消失的古村落之阮社记忆》一书依托柯岩街道阮社村为文化样本,以"水脉记忆"为脉络,围绕村史回眸、水乡地理、桥梁谱系、黄酒文化等九大板块展开,全书68.4万字,收录深度文章117篇,配以342幅珍贵老照片与手绘图,通过严谨的史料考据与生动的田野调查,再现了"水上酒村"的空间肌理与人文记忆,构建起阮社村立体鲜活的民间记忆库。

《<申报>柯桥区史料集萃》则系统梳理了1872至1949年间1906则《申报》原始报道,辑录160万字文献与188幅历史插图,首次全景式呈现晚清至民国时期柯桥地区的社会形态演变与经济人文风貌。

随后,《消失的古村落之阮社记忆》作者徐玉红、章利刚,《<申报>柯桥区史料集萃》编辑方俞明分别介绍写作体会与编辑心得。

在《消失的古村落之阮社记忆》的编纂过程中,徐玉红、章利刚团队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抢救性整理和学术价值挖掘,系统梳理了阮社村水乡记忆与百余年柯桥社会图景,为保存阮社地方文化的传承脉络作出了突出贡献。“一个消失的古村落,如果它还被人记住,就还活着。”二位作者笔下记录关于阮社人、事、物,历史与风俗的点点滴滴,让这个无数代阮社人生活的千年原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而编辑方俞明则以160万字的《申报》原始文献构筑起立体文化档案,通过1906篇近代报道、188幅影像图文搭建起学术与大众对话的桥梁。《<申报>柯桥区史料集萃》的出版,是柯桥近现代史研究的初步成果,又是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基础资料。作为柯桥近现代史料的一个高水平的“大数据库”,这本书将对柯桥的史志文化建设和近现代史研究乃至文旅发展繁荣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分享结束后,阮社乡贤徐慧安,原绍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章生建,之江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兼书记陶佳萍,柯桥文史专家娄国忠等各位读者上台分享读书感悟与心得。众读者、嘉宾们一致认为,《消失的古村落之阮社记忆》以温情视角完成的不仅是一本地情书,更是一场文化原乡的影像志抢救运动;而《〈申报〉柯桥区史料集萃》通过对大量新闻碎片、史料记载的系统梳理,则让被大历史遮蔽的民间记忆重返公共视野。两部作品既饱含着作者团队笔耕不辍的辛勤汗水,更凝聚着地方文史工作者与普通村民共同守护精神家园的赤诚。当"民间写史"遇见"学院研究",当个体生命史汇入地域文明史,这场书写最终超越了纸质载体,成为重建城乡文化基因库的珍贵范本。

活动最后,绍兴市文史馆馆长冯建荣发表讲话,对两部作品的价值,诸位作者、编者的付出以及区史志研究室的努力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与肯定。同时也对柯桥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期待与展望。

文化血脉凝聚一方水土的精魂,历史记忆铺就城乡文明的根系。柯桥区史志研究室今后仍将始终秉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初心,以更坚实的步伐守护地域文化基因,以更开放的视野推动文化事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