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家长该怎么办
发布日期:[2023-11-20]来源:健教科 浏览:

“已经没有意义了,直接去死吧。”这是15岁少年胡某某在自杀前的留言,言辞令人心痛。这场悲剧本可以不发生,事件背后反映的是不容忽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抑郁常常被误解为“叛逆”,不仅无法得到及时救助,反而将其推向更为沉重的深渊。

那么,儿童青少年时期最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抑郁只是单纯的情绪不好吗?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远离“看不见的疾病”呢?

一、出现以下线索,要警惕是否出现了青少年抑郁情绪

1、生活事件线索:生活、学习环境改变,导致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增加,都可能让孩子出现适应困难。

2、行为线索:外表改变如穿衣突然变得灰暗、发型的过大变化;交际改变如不愿意去接触他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行为异常如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予他人。这些行为一般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且经常被定义为“内向”而被忽略。

3、情绪线索:紧张,敏感,过度解读别人、过度解读某件事情、过度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有冲动行为,如自伤、摔东西。

4、躯体线索:情绪躯体化表现更明显,即孩子的异常情绪通过躯体不适表现出来,比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差、体重减轻等。

校园是孩子们生活中占比最高的社交场所,在学校里也会出现一些特殊表现:比如不愿意和朋友、同学来往,喜欢独处;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流露出不安、焦虑、悲伤等情绪;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出现以上问题时,需要引起家长及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父母如何帮助有抑郁情绪的孩子

1、做好陪伴及安全防护

抑郁症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力,产生各种消极念头,可能会做出一些自伤行为。所以,在孩子抑郁症治疗期间,父母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并做好安全防范,注意把家里的危险物品统一保管,避免孩子获取。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尽量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当孩子出现孤独绝望感的时候,要及时予以安慰,表达对孩子的支持。此外,多层面倾听孩子,听懂孩子的“言外之意”。

2、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抑郁在某些层面也是在提醒家长,家庭关系是否需要做些调整?夫妻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更多支持。作为父母,应当建立边界意识,回归父母角色,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孩子会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会更有好好生活的动力。

3、父母情绪稳定是孩子病情恢复的有力保障

抑郁的孩子通常对环境异常敏感,尤其对身边人的态度和情绪非常在意。孩子出现莫名发脾气、迷恋手机、荒废学业、作息日夜颠倒、自我封闭等情形,会让家长感觉焦虑、生气、沮丧等。这就需要家长时刻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及时做好自我调整。当父母不被孩子糟糕的情绪扰动,孩子感受到安全、稳定,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最后,青少年自身也要放平心态,坦然面对,并尽可能的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有释放和倾诉的地方,另外,运动和亲近自然也能消除疲劳感、疼痛感,同时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如果抑郁症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千万不要任由其发展下去,这时就必须要积极寻求更为专业的治疗,专业的心理医生可以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打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