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1-31] 浏览

民进柯桥区基层委员会  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企业是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领头羊”,是引领重点产业增长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发动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既反映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近年来,柯桥区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性工作和“基石工程”,全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至2022年底,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550家,近五年来年均增长近百家,增量、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但对比国内先进地区,我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仍存在结构单一、规模偏小、研发投入不足等制约,主要表现为:

一是受限于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企业领域单一。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对应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分类中,纺织产业仅对应新型材料和设备制造两个技术方向,也就是从全国来讲,纺织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仅占极小一部分。而大纺织产业作为我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也大量集中在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现有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中70%为纺织印染产业,结构领域非常单一。与之相反,近年来大量人才项目落地后,顺利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却大大偏少,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比仅为7.4%。究其原因,既有受制于产销增长缓慢、企业成长性不足的“遗憾”,也有管理人员较少、财务不规范的“窘境”,甚至还有因为我区人才政策相对较为优厚导致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身份“无所谓、看不上”。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单体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业贡献度不高。对比市内兄弟区(县、市),我区虽在高新技术企业绝对量上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单体规模偏小,平均每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产销、利润和享受的所得税优惠额等我区都排在全市倒数甚至末尾。最能反映产业结构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我区虽较前几年有了跨越式增长,但仍只有51.59%(2021年数据,下同),不仅未达全市平均(64.86%)、全省平均(65.15%),更与新昌(91.74%)、上虞(75.45%)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就是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普遍体量较小、仅有约三分之一的规上工业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优质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企业研发投入普遍偏少,创新效能不彰。高新技术企业要有持续创新能力,必须不断研发并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我区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观念、人才、资金等制约,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缺乏主动性,很多研发活动仅为“零敲碎打”的改进,缺少“大刀阔斧”的革新,研发设备也多为生产设备兼用,技术创新成效不明显,导致企业最终陷入项目研发进度滞后、市场核心竞争力提升难的困境。如每年公布的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单,全市年均上榜十余家,我区近五年来只有索密克上过榜,2021年更是无一上榜。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在思想理念层面建议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提升质效,优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必须突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质效”这一指导思想,避免重数量轻质量,并以此优化扶持政策;二是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必须引导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他做”为“他要做”;三是着眼长远,形成合力。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中,各相关部门应算大帐、算长远帐,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在具体举措层面,建议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持续激发企业创新自觉意识。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创新成果开发、转化、应用和市场化的职能。要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努力形成自主核心知识产权。要充分发挥柯桥民营经济优势,擦亮共同富裕底色,推动企业创新能力补“缺项”、强“弱项”,让更多企业加快成为高水平的创新主体,更多企业家成长为创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不断强化“创新论英雄”导向,在鼓励企业主动迈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通过“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等举措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二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贡献度。当前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源于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保持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高质量落实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队培育机制,推动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上规升级”,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基本盘。要坚持外引内培并重,围绕“1+3支柱性产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要重点关注成长性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各类要素配置上予以重点倾斜,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做精做强。

      三是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要统筹整合分散在各部门、条线的政策、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类创新资源,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企业、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促进成果转化。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研发投入分档奖励机制,推动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创新发展。要放眼长远,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扶持、人才倾斜等政策,激励广大中小企业努力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其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从根本解决中小企业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