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法
爱国诗人陆游,是有名的慈父,一生留下了百余首对儿子教育关爱的诗,最有名代表作是《示儿》。800多年前,77岁的陆游在柯桥迎接他离别24年的第六个儿子——子布,并赋诗两首。本文旨在初探陆游在柯桥接儿大致位置,为柯桥古镇保护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三月十六日至柯桥迎子布东归》,是陆游77岁,时值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所作。子布是陆游的第六个儿子,系陆游在蜀地50岁那年妾杨氏所生,生于淳熙甲午(1174年11月)。
陆游回归山阴时,子布只有3岁,留在四川未归。子布归时已27岁。面对已近故乡的儿子,陆游百感交集,前往必经的柯桥去迎接阔别24年未见的儿子,并作二首诗以记之。
(一)江南常年秋雁飞,吾儿远客寄书稀。道途一见相持泣,邻曲聚观同载归。草草杯盘更起舞,匆匆刀尺旋裁衣。从今父子茅檐下,回首人间万事非。
(二)我似伤禽带箭飞,更怜汝作雁行稀。异时恐抱终身恨,此日宁知徒步行。万里外应劳远梦,三年前已挂朝衣。断编蠹简相从老,绝念功名亦未非。”
前诗描述父子相见及同载回家悲喜交加的情状。后诗记述了盼子布回家的原因,抒发了对儿子回家的感慨。
陆游在柯桥接儿子,儿子回时走水路还是陆路?陆游到底在柯桥何处接呢? 让我们通过史料来作些推测。
一、 子布回故乡走的上水路,还是陆路?
1.南宋绍兴水路极为畅通便捷,尤其是浙东古运河临安至绍兴段
远在吴越时期,绍兴一带水运盛极一时。绍兴系水乡泽国,古时越人出行多以舟船代替车马。而陆路行走,因水网密布,虽有的地方有桥,但也往往受阻,不如船行。《越绝书》所载:“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唐代时水运繁忙,观察使孟简对浙东古运河的河岸河道进行了整治,将河道旁的泥路改建为石板路,称之为“运道塘”,实施了塘路合一的河岸工程,从此有风则帆,无风则纤,舳舻相接,舟船如林。
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绍兴离临安(杭州)近,作为南宋王朝的陪都,高宗赵构在浙东运河上多次往返,后来又有一年另八个月的时间驻跸于此。又因南宋皇家陵园设在绍兴,帝后梓宫的搬运,非水路莫办,全赖这条运河。官府对运河治理非常重视,南宋绍兴知府汪纲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运河又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呈现“徒行无褰裳之苦,舟行有挽纤之便,田有畔岸,水有储积”,河道更加通畅,行舟更为便利。
南宋状元王十朋在所撰《会稽风俗赋并序》中对浙东运河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泊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 ”。 据《嘉泰会稽志》载,当时浙东运河在萧山县和上虞县境内可通行二百石船只,而山阴县和姚江可通行五百石船只。此时的浙东运河,官来商往,舟船辐辏,客货运输,昼夜不绝,不仅是浙东一带客运货运漕运的中心,而且是一条通海达江的黄金水道了。
2.陆游是浙东运河柯桥至临安段的常客
诗人陆游,半生浪迹他乡,晚年归居山阴,他每次出行、
每次返乡都离不开运河,船底流声、篷顶雨声、沿途美景,陪伴他多少次旅途出游。陆游熟识家乡这条美丽的运河,才能吟出“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的妙句。陆游是描述萧绍运河最多的诗人之一。
当小舟驶入萧山县城的运河段时,诗曰:“入港绿潮深蘸岸,披云白塔远招人”。
在停泊萧山县驿时,记其所见:“晚笛随风来倦枕,春潮带雨送孤舟。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
从临安归来的返乡途中,作《船行钱清柯桥之间》:“逾年梦想会稽城,喜挂高帆浩荡行。未见东西双白塔,先经南北两钱清。儿童鼓笛迎归舰,父老壶觞叙别情。想到吾庐犹未夜,竹间正看夕阳明。”描写在京城逗留期间,天天在思念故乡,今日启程回归,喜悦异常,全诗喜悦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3.蜀之行旅途经验弥足珍贵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末,陆游由山阴(今浙江绍兴)
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通判(知州的佐理官)。闰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前往,历时160天,五个多月,经今浙、苏、皖、赣、鄂、渝六省市,于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到达夔州任所。这次经历,成就了名篇《入蜀记》。
《入蜀记》是南宋陆游入蜀途中的日记,共六卷,路上写每日经历(很少几天只记日期而没有记事),记一天经过什么地方,游历或舟中所见,会见什么人等。较多的是写景物,写观感,间或考证古闻旧事。《入蜀记》将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观、世情风俗、军事政治、诗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审美、沿革兴废错综成篇,评古论今,夹叙夹议,卓见迭出,感慨万千。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的嗟叹。但进蜀走水路还是相对容易得多。南宋时,虽北方被占,但长江还是畅通的。陆游举家西行,自山阴起程,先取道运河,至镇江始入长江。一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
子布从四川归故里,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享受的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快捷与便利。
阔别20多年不见,来回书信肯定不少,到绍兴来走什么路,该怎么走。不难推断,大诗人定会以“蜀之行”旅途切身感受对子布作详实交待。
小结:宋时交通水路比陆路方便。陆游的出行以水路为主。《蜀之行》是其长途旅行的亲身感受,是指导子布怎么走最好的向导,更何况子布是顺流而下。初步推测,子布走.水路返乡是大概率事件。
二、 柯桥何地接子布?
会选什么地方接呢?对于一个从未到过柯桥的人,陆游会叫子布在哪个地方等呢?这个地方一要有地名(书信上能写清楚),最好还要有名气,问陌生人也清楚的地名。二要容易辨认,容易找。当时柯桥这样的地方在哪呢?
1.南宋时柯桥,集市形成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南宋时,柯桥已是“市”了。古代的“市”指进行买卖的市集、市场,可见当时的柯桥已经是比较热闹的集市了。从陆游的《柯桥客亭》诗中可见一斑。“小市初晴已过春,朱樱青杏一番新”。那时的柯桥,浙东运河穿越之中,已经形成市。
2.驿亭成为当时柯桥的标志性建筑
据考宋代邮驿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与发展,
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递铺组织,实行以兵卒为主体的专业通信制度以及传递、交接制度等。
宋的驿与递(邮),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组织。驿,宋代多称馆驿,主要职能是接待宋代政府官员,为过往使客的食宿与交通工具供方便。类似现代的招待所。递,宋代多称为递铺,主要是传递官方文书的通信组织,有时也接待使客或运送官物等任务。
宋代绍兴府驿站增加,始在柯桥设置驿站,且水陆联运。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其时绍兴府有驿站:
府城 : 蓬莱馆、问津亭、通川亭。
山阴县 : 钱清驿、柯桥驿、仁风驿。
会稽县 : 东城驿、上马亭。驿站属军事编制,设铺兵,分急脚递、马递、步递三等。
水驿,是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驿站,其转递手段为“代马船”,走的主要是萧绍运河。据《唐六典》载,唐朝开元、天宝时“钱塘江已有水驿之役”。越州至杭州设浙江渡,有驿船。
柯桥驿兼具水驿功能,有驿船。
宋时柯桥驿、钱清驿位置图
两宋地方驿馆建筑,房屋宽敞,比较整洁华丽,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时地方最有影响的标志性建筑。
3.陆游是柯桥驿的常客
陆游几次出行都从柯桥驿出发,无论是到严州、福建、四川等多地为官,还是到都城临安,都从柯桥驿启程,平时也时常去逛逛走走。
淳熙十一年(1184),陆游闲居在家乡领祠禄。所谓“祠禄”,是宋代优待罢职大臣的一种措施。常去柯桥游玩。《柯桥客亭》二首,就是当时游玩的记述。“一、小市初晴已过春,朱樱青杏一番新。灞桥老人无人识,暂借邮亭整角巾。二、梅子生仁燕护雏,绕檐新叶绿扶苏。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新鳜鱼。”诗歌描绘了柯桥邮亭(驿亭)周围春末夏初的美景,桃红,杏青,仁燕护雏,新绿扶疏。记述了诗人出入邮亭整角巾的经过。灞桥在西安东郊,唐时建有驿亭,亲友往往在此折柳送别,当时情形与灞桥相似,自称“灞桥老人”,当地百姓无人识他,邮亭却很熟,可自由进入,悠然自得地整理角巾。
纵上所述,接儿的地方似乎逐渐明了了。按一要有地名且这个地名还有名;二是易辨认;三是陆游比较熟悉,这样的常规推理,陆游在柯桥驿接子布的可能性很大。
那么当时的柯桥驿在哪里呢?《嘉泰会稽志》载:柯桥驿在县西二十五里”。又载:灵秘院(融光寺的前身)在县西柯桥馆之旁。换句话说,柯桥馆驿在融光寺附近。
《嘉庆山阴县志》卷六“坊乡市镇驿铺”载:“柯桥驿在县西二十里久废”下注“嘉泰志”。说明柯桥驿站建于宋朝,
废于清嘉庆(1796-1820)年间。但“驿站”这个地名一直沿用下来,其具体位置据柯桥已故老人张二毛(1924-2008)画的“古柯桥”图中,有“驿站”的地名,并注有“清朝换马的驿站”字样(清朝已没有驿站),地址在紧靠运河南岸官塘,急水弄东岸,柯桥东堍,融光桥东四十米处。
已故老人张二毛(1924-2008)画的“古柯桥”局部图。左融光寺(原灵秘院),中间偏右有大写的“驿站”
此位置与《嘉泰会稽志》记载灵秘院(即后来的融光寺)在县西柯桥馆之旁,互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