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另一面——废科举兴新学的袁世凯
发布日期:[2017-02-13] 浏览

◎王永华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因为他确实也做过不少于国家于民族于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事情。孙中山曾称赞袁世凯为“当世华盛顿”。黄兴更是激动地称其为“算得个四十年来的天下英雄!”史学家唐德刚放言,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上做了很多实事,甚至比孙中山做得还多。 

  袁世凯让人如此称许,原因何在?其一即是重视教育。这里可举一例为证。鲁迅一生中仅见过袁世凯一面。1912年冬,刚刚升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一科科长的鲁迅在教育总长范源濂的带领下进见大总统袁世凯。进见持续的时间很短,但鲁迅事后却评价道:“整个民国期间,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力。” 

  仅凭一次短短的见面,鲁迅就如此称赞袁世凯,其背后是袁世凯十分重视教育,在教育方面确实做了好多为时人一致首肯的实事。 

  袁世凯指出:“国家之繁荣昌盛,实系于国民之品德、知识和体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强化公民教育”“凡一国之盛衰强弱,视民德民智民力之进退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则必注重于国民教育。”袁世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袁世凯领衔,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等,奏请朝廷停止科举考试,推广西式学校。袁世凯在他主持撰写的《请递减科举专注学校折》中大声疾呼:“如果十年后再废,人才无法急切造就,则又要二十年才能见效。强邻环伺,如何能等?”迫于各方面压力,清政府谕令从1906年起停止所有乡试、会试和各省岁试。这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为新式学校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袁世凯后来经常与其子女谈起这件事,认为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事情,并说自己从小就痛恨科举制度。 

  兴办新式教育。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袁世凯不遗余力推动新式教育。任直隶(今河北)总督期间,他颁布施行一系列教育法规,创建学校司、提学使司、劝学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形成了河北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他多方筹措经费,培养师资,编辑新教材,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新教育设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体系,从而使河北教育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步入近代化的发展轨道。特别值得称许的是,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袁世凯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新式学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确实非常难能可贵。他还于1901年上奏光诸帝《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折稿》获光绪皇帝批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山东大学堂(即今山东大学)正式成立,袁世凯是名正言顺的山东大学建校元老。据统计,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直隶办有专门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处,中学堂30所,小学堂7391所,女子学堂121所,蒙养院2所,总计8723所,是整个洋务运动期间兴办新式学堂最多的省份。当时直隶有学生16.4万人,位居全国第二;学务资产四百八十万两,名列全国第一。直到民国初年,直隶教育仍保持优势,这与袁世凯任职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鼓励出国留学。留学在清末已形成了一种潮流。袁世凯顺时应势,大力支持国人出国留学。在筹建和扩编北洋新军期间,为解决新式军官紧缺难题,袁世凯从自己每月薪金中取三分之一(200两)作为奖学金,资助由北洋所创办新式军事学堂中的学生。后来,他还选送部分从这些新式军事学堂培养出来的军官赴日本留学,其中著名的有孙传芳、张士钰、张树六、刘洵等人。1903年,袁世凯就在北洋大学堂学生中选出王宠惠等8人赴美留学,这是新政期间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同年,他从举人、秀才中选拔吴鼎昌等20人赴日留学。此外,他还积极鼓励人们自费出国,以解当时因财政窘况而无法扩大留学规模的现状。正是在袁世凯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时期由政府派出的公费留日学生中,直隶地区所占比例很大。1903年,全国官费留日学生279人,直隶一地就有60人,占全国五分之一还多。 

  重用海归人才。袁世凯主张重用归国之士,使他们学有所用。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他就大胆提拔曾经留学国外的军事毕业生,其中最著名就是后来成为直、皖军阀代表人物的冯国璋和段祺瑞。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1895年到日本学习军事,并考察日本军制,汇编成书,甚得袁世凯赏识,遂被任命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而新军兵法操典多经其一手修订。段祺瑞也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后到德国学炮兵一年,回国后,于1896年被袁世凯调入新建陆军,即被越级提升为炮兵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正是袁世凯对归国留学生的大胆任用,才使新建陆军成为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支军队。 

  在直隶推行新政过程中,袁世凯更是力主任用留学生,并将他们陆续派办洋务及师范、实业各学堂、局、厂。如曾经游历外洋的马廷亮、陈恩涛等被任用为保定高等学堂总办;被派往日本学习的师范学生,多数归国后就被充实到各个学堂中任教。在直隶地区政府部门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优等留学生被重用。为推动地方自治,袁世凯在全国各督抚中率先创办自治局,派留日学生金邦平、黎渊、李士伟等人在局中供职,为其拟订自治章程。 

  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很多人,如唐绍仪、詹天佑、梁如浩、梁敦彦等,以及严修、胡景桂一类正人君子,都受到过袁世凯的重用。詹天佑是1872年中国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员。188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专科。1905年,在袁世凯保举下,詹天佑被聘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这段铁路虽然只有170多里长,但途经居庸关、八达岭,地形复杂、工程难度高。詹天佑发明了许多新技术,比如用两个车头一拉一推,巧妙解决了牵引力不足的问题。在詹天佑的努力下,京张铁路比原定计划早四年开通,这是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和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如果没有袁世凯的支持,詹天佑是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如今一提到京张铁路,国人多数只知詹天佑的功绩,而不知袁世凯的伯乐之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