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国忠
鲁迅是举世公认的高举“五四”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旗手和领袖,柳亚子是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盟主。鲁迅和柳亚子两位文化巨子,会面之前就互相关注,神交已久,在正式握手前,曾有过一些间接的交往。
1932年5月,波兰籍共产党人、第三国际“泛太平洋产业同盟”上海办事处秘书牛兰及其夫人在南京被捕入狱,宋庆龄和蔡元培等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营救。柳亚子便偕同鲁迅、郁达夫等联名发电声援,与宋、蔡为桴鼓之应,签名者达三十六人。作为总体斗争的一个侧面,鲁迅和柳亚子都参加了。由谁领衔?鲁迅是文坛泰斗,自是众意所推;鲁迅则让年轻六、七岁的柳亚子排头,自己署居其次。柳亚子曾说:“签署三十六人,合天罡之数,余为及时雨,迅翁则玉麒麟也。”7月17日,牛兰夫妇由宋庆龄出面保释就医,事情得到解决。这是他们一次不见面的共同战斗经历。
柳亚子和鲁迅的第一次会面是郁达夫安排的。
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在聚丰园宴请兄长郁华。当时郁华调任江苏省高等法院上海分院刑庭庭长,郁华不仅谙于法律,而且喜好诗词,擅画山水,与柳亚子同是南社旧侣,早就相熟。郁达夫和鲁迅是多年的老朋友,因此,郁达夫、王映霞夫妇为兄长抵沪任职举行晚宴时,邀请了柳亚子、郑佩宜夫妇,鲁迅、许广平夫妇作陪。散席时,郁达夫拿出一幅素绢,请各人题词留念。鲁迅根据席间谈话的感慨,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副联语。在一旁的柳亚子看了,在与鲁迅握手道别时,请求鲁迅便中赠赐墨宝,为他写一首自作诗,鲁迅慷慨应允了。
10月11日,鲁迅决定把《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一册赠给柳亚子。木刻图共十幅,是德国青年木刻家梅斐尔德为俄国革拉特珂夫小说《士敏土》所作的插图,小说和木刻都富含革命内容。小说中国已有译本,而木刻却没有一起印制。鲁迅在1930年9月27日亲自书写了一篇序言,盛赞“工业的从寂灭中而复兴,由散漫而有组织,因组织而得恢复,自恢复而至盛大”。士敏土是水泥最初的名称,它是近代工业崛起的标志。鲁迅的序言,字里行间腾跃着革命的气息,此书由三闲书屋根据原版本影印,宣纸质地,印刷精美考究,数量仅二百五十套,平时鲁迅不轻易送人。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此类艺术作品实在难得。鲁迅知道柳亚子肯定会喜欢,就在扉页上题写了:“呈 亚子先生 鲁迅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一日 上海”。还钤上了一方朱文名章“鲁迅”。果然,柳亚子接到以后,深深地为木刻蕴含的革命性所激动,一直视若珍宝,珍藏在身边。柳亚子逝世后,他的女儿才将它捐赠给柳亚子纪念馆。1930年出版的只有250套的木刻图,流传至今确实非常稀罕了,有鲁迅亲笔签名盖章的木刻图,尤其珍贵。
次日,即1932年10月12日,鲁迅兑现承诺,泼墨挥毫为柳亚子手书了四尺对开七律一首,诗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诗后跋语云:“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此诗后来收入《集外集》,鲁迅将原句“旧帽”“破船”分别改作“破帽”和“漏船”,又安上了题目《自嘲》。后来这首有名的七律流传开来,特别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一联,广为流传,成为名句。此墨宝,柳亚子视同拱璧,轻易不肯示人。一次,朱德总司令在柳家得观真迹,赞叹之声不绝。柳亚子决定割爱,将手迹转相赠送。后来,朱总司令又把墨宝捐赠给了军事博物馆。
柳亚子一向对鲁迅备加推崇,他曾经说过:“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他生前还写过不少赞颂鲁迅的诗文,其对鲁迅的崇敬之情跃然其中。1931年,柳亚子写了《新文坛杂咏》组诗,其第一首就是赞鲁迅的:“逐臭趋炎苦未休,能标叛帜即千秋。稽山一老终堪念,牛酪何人为汝谋。”对鲁迅的爱憎分明的战斗精神,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1933年6月,柳亚子发表《我对于创作旧诗和新诗的感想》一文中,特别强调鲁迅的诗,是中国诗坛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尤其激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赞誉其放射出夺目的光辉。1941年,柳亚子在重庆写了《十月十九日为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敬赋一律》:“鲁迅先生今圣人,毛公赞语定千春。死开铁血鏖兵局,生是金刚历劫身。团结未坚愁抉目,澄清有待漫伤神。沪郊展墓知何日,护梓难忘民族魂。”借毛泽东赞语,称颂鲁迅为现代“圣人”。1950年底,柳亚子在京探望友人,友人要求老诗人追和鲁迅的《自嘲》诗见赠。这一提议,激起了诗人的深挚忆念和联翩藻思,二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和诗未及,一首七绝先就,云:“崔颢题诗在上头,谪仙才调岂终休。难忘二十年前事,温峤甘居第二流。”以昔喻今,托微寓显,鲁迅的谦谦品格和诗人对其钦佩追慕之情愫,跃然纸上。
1950年10月24日,柳亚子预立《遗嘱》时告其女说:“我死后裸体火葬,一切迷信浪费绝对禁止。于公墓买一穴地,埋葬骨灰,立碑曰‘诗人柳亚子之墓’,足矣。”并称:“地点能在鲁迅先生附近,最佳。”由此可见柳亚子对鲁迅的真挚热爱之情和两位文坛巨擘的深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