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蒋梦麟
发布日期:[2016-04-07] 浏览

何信恩 

    

  在蔡元培的门生弟子中间,恐怕要数蒋梦麟先生与蔡先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了。两人在家世背景、求学生涯、任职经历、政治学术观点乃至个人秉性、学识修养、待人处世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1886120日(清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蒋梦麟出生于余姚蒋村,比蔡元培小18岁。由于余姚向来属于绍兴府所属八县之一,故蒋、蔡两人同为绍兴人。 

  蒋、蔡之间的交往与友谊长达40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绍郡中西学堂时期。 

  18972月,12岁的蒋梦麟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绍郡中西学堂就读。在他入校后的次年冬天,蔡元培即返回故里,出任学堂监督。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蔡元培,还读了蔡讲授的课程,成为他的授业子弟。在老学生的心目中,蔡元培是近世的越中徐文长,酒量如海,才气磅礴,一目十行,出口成章。而在蒋梦麟的印象中,这是一位文质彬彬,身材短小,儒雅风流,学贯中西的长者。蔡元培任中西学堂总理以后,做了三件大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第一件事是聘请称职教师,其所聘之师都是绍兴的饱学之士和进步人士,并不惜重金,聘请外籍教师。第二件事是想方设法购置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使该学堂成为当时绍兴地区藏书最丰,教学仪器最完备的一所新式学校。第三件事是增设课程,除讲授中国文学、经书与历史之外,还开设了诸如物理、化学、动植物、美学和外语之类的新课,尽管当时所讲授的西学知识还十分粗浅,但对学生却起到重大的启蒙作用。在教学方法上,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国学程度的高低分三斋,相当于后来的高小、初中和高中一年级,各斋学生可以到不同的级别去听课。当时在第一斋念书的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这样回忆:“我在中西学堂里首先学到的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是地圆学说。我一向认为地球是平的,后来先生告诉我,闪电是阴电和阳电撞击的结果,并不是电神的镜子里发出来的闪光,雷的成因也相同,并非雷神击鼓所产生。这简直使我目瞪口呆。从基本物理学我又学到雨是怎样形成的。巨龙在云端张口喷水成雨的观念只好放弃了。了解燃烧的原理以后,我更放弃了火神的观念。过去我们所拜的神佛,像是烈日照射下的雪人,一个接着一个融化。这是我了解一点科学的开端,也是我思想中怪力乱神信仰的结束。”更令蒋梦麟吃惊的是:以蔡元培为首的新派教员之间的争论。当时教职员和学生同桌吃饭,每桌6个学生,一个教员。余下的教员都在中间一桌。蔡元培与杜亚泉总是发表偏于革新的意见,对传统学说多所怀疑,马用锡、何阆仙等多表赞同,旧派势力势孤力单,在场学生都能听见他们的辩论。在一次宴会上,酒过数巡,蔡元培竟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梁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以保存皇室来领导推新。说到激烈处,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蒋梦麟《西潮》) 

  虽然在绍郡中西学堂的时间只有二年,但彼此之间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几十年后还历历如昨。 

  第二个时期是在北大时期。 

  19197月,蒋梦麟受蔡元培委托到北大主持校务以后,蔡元培多次辞职或出国,都由蒋梦麟代理校长,在蔡元培回校任教时,蒋则任总务长,成为蔡的得力助手。傅斯年曾说蔡请蒋作总务长,助理校政一事是最佳搭档:“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蔡元培在北大校长号称十一年,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五年半,其余均由蒋梦麟当家。蒋梦麟就是蔡元培的化身。而蔡元培之所以挑选蒋梦麟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并不是出于一般的师生关系,而是出于对蒋的思想、学识和才干的了解。早在五四以前,蒋、蔡之间就有过许多联合行动。 

  19192月,蔡元培与蒋梦麟等共同发起成立“教育共进社”,蒋为该社《新教育》月刊主编,经常发表教育改革的主张,倡导推行义务教育以促进社会之进化,施设职员教育、补习教育,增加经济之能率,推行大学及专门教育,以培养社会进化加强经济能力之领袖。对于学校教育,他主张发展个性,注重美育、体育和科学,注重职业陶冶和公民训练,在《和平与教育》一文中,提倡平民主义和个性主义,这些观点都受到蔡元培的赞赏和支持。 

  蒋对五四爱国运动的态度也与蔡基本吻合,这些都是蔡决定由蒋代表他去北大的重要因素。在决定是否回北大及由谁代表他去北大的一段时间里,蔡元培与蒋梦麟等人经过多次密谈和商量。1919522日,蒋梦麟自上海复胡适函,云:“来信已交孑公阅。孑公现已离沪返乡,回校任职事,孑公已允。此事若不另生枝节,大学可望回复原状。”714日,心情开朗的蔡元培由蒋梦麟陪同在杭游玩花坞并作七绝六首,同日,蔡元培与蒋梦麟、汤尔和共进晚餐,决请梦麟代表至校办事(《蔡元培日记》)。716日,蒋梦麟离杭经上海赴北大代办校务。721日,蒋梦麟从北京写信向恩师汇报,表示此番去北大一是以教授资格,二是以蔡公私人代表的身份,处事当持之以静,处之以公,断之以明,言之以和。则不致有意外事发生也。蔡元培接信后马上发布《致北大教职员启事》宣布校长一职暂由蒋梦麟代理,请各位教员予以支持。蒋梦麟没有辜负蔡先生的期望,处处忠实地执行了蔡的治校方针,受到北大师生的欢迎和拥护。26日,汤尔和写信报告蔡元培:“(蒋梦麟)学问手腕足以服人,学生心安,其余可迎刃而解。”北大评议会也致电蔡元培,对蒋的所作所为表示满意。蔡元培闻讯后心中甚快,作《登高》一诗,以抒快意。诗曰:“越山隔岸望中收,一曲之江似细流,更揽全湖作灵沼,慢腾腾地几扁舟。” 

  912日午夜,蔡元培返回北京,蒋梦麟出任总务长,主持日常事务工作。次年412日,蒋梦麟受蔡元培委托,专程赴杭处理浙江一师风潮,同年5月,蒋梦麟与黄任之、沈信卿被上海大资本家穆藕初指定为“穆氏奖学金贮金”管理人,由蔡与胡适、陶孟和、蒋梦麟三教授考核留学生人选。首批留美学生5人,即罗家伦、段锡朋、康白情、周炳琳、汪敬熙。均为五四运动中的骨干分子。911日,蔡、蒋一起出席北大开学典礼,并发表演说。916日,蔡、蒋与顾孟余(系教务长,同为绍籍人士)、马叙伦、李大钊、胡适等人联合发起成立北大赈灾会。1016日,刊登启事:“元培出京在即,谨于十八日,以校长职务交与代理校长蒋梦麟教授。”在蔡元培几次出国考察期间,蒋梦麟照样以校长的全薪汇寄,以备蔡之用。 

  192112日,蔡夫人黄仲玉在北京病逝,蒋梦麟即电告在瑞士的蔡元培,并代蔡安排黄的后事。蔡元培于9月中旬回到北大复职后,支持北大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指示蒋梦麟为研究会安排办公用房,蒋立即照办,拨出两间设备齐全十分宽大的房子,并派出工友值勤。1922929日,蔡元培领衔与李大钊、胡适、蒋梦麟、蔡和森等在北京晨报刊登《为陈独秀君募集讼费启事》,同年1019日,蔡元培因北大少数学生反对征收讲义费肆意喧闹,与校方发生冲突,愤而辞职,蒋梦麟立即随同辞职。 

  仅从以上记录可看出北大时期的蔡、蒋之间,完全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 

  第三个时期是在蔡元培离开北大以后。 

  蒋梦麟继续执行没有蔡元培的蔡元培主义,直到他自己也离开北大。蒋、蔡之间继续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有快信往来,在试行大学区制、成立大学院等一列改革措施上,两人观点一致。在出任教育总长的两年中,蒋梦麟所推行的教育改革制度也基本上符合蔡元培的思想。 

  1930124日以后蒋梦麟执掌北大期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顶住了汉奸与特务的干扰,立志对北大校务进行多方改革,赢得了北大6年的安定和中兴,功不可没。但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某些问题上与蔡先生意见相左,师生之间开始产生隔阂。尽管如此,蒋梦麟对蔡元培早年对他的器重和培养,仍然心怀感激。1936111日(蔡先生生日)这一天,他和胡适、罗家伦等联名致信蔡先生,倡议集资建造房屋作为七秩寿辰的贺礼。信中充分表达了对这位“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的崇高敬意。 

  19403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蒋梦麟送的一幅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324日,他又在重庆《扫荡报》上发表了题为《蔡先生不朽》的悼文,把蔡先生一生的品德归纳为四大精神,即学术自由之精神,宽宏大度之精神,安贫乐道之精神,科学求实之精神,对蔡元培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