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迁亭嬗变为“柯亭”的初考
发布日期:[2016-04-06] 浏览

杨金法 

    

  柯桥古时称高迁亭。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在公元178年避难江南,曾投宿于高迁亭,取椽为笛,传为千古佳话。之后,在不到150年间,高迁亭易名为柯亭(柯笛亭),从此,“柯”字就在柯桥生根开花结果了。本文旨在通过历史考证和分析,初探易名究竟。 

    

  亭,是古代官办的驿亭站点,供传邮人和过往官员宿歇的地方,亭有“停”的意义。当时的亭,同时也是行政单位称谓。汉代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里”、“乡”也是行政单位。高迁亭是柯桥在汉代时的称谓。 

  蔡邕(公元133-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他于公元178年避难江南,曾投宿于高迁亭。唐·李贤注引张骘《文士传》曰:「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闲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东汉末年,孙策(约公元220年)入郡,余姚太守董袭迎策于高迁亭。当时还称高迁亭。 

  至晋代,“柯亭”之名取代了“高迁亭”。有史可考,“柯亭”首次出现,见于东晋伏滔(约公元年317396年)作的《长笛赋》,其序曰:“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其声独绝。”这是柯亭最早出现的文献。柯亭一经改名,柯笛亭、柯亭笛名声鹊起…… 

  桓伊,被史上誉为第一笛子吹奏家,他又是淝水之战的重要将领。《晋书·桓伊传》:“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那么东汉蔡邕的“柯亭笛”,又怎么会到东晋桓伊的手里呢?原来桓伊的妻子是蔡邕之女蔡文姬的后裔,真乃天缘凑巧,成全了此等佳话。 

  桓伊最有名的杰作是吹奏出名曲《梅花三弄》,曲子慷慨激昂,委婉动听,却又裂石穿云,动人心魄。 

  笛曲《梅花三弄》,又与不少文化名人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如王羲之的儿子,多才而不羁的王徽之(公元338-公元386),路遇素不相识的桓伊,派人去请求一奏《梅花三弄》,当时桓伊的身份已经十分贵显,居然也欣然于路边,取出“柯亭笛”吹奏梅花三弄。奏毕,双方各走各的路。 

  伴随悠扬笛声的,是追忆柯亭笛佳联名诗,自晋以来,连绵不绝。 

  唐李《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陆秀才》诗:“兰亭旧趾虽曾见,柯笛遗音更不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温庭筠》:“温庭筠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 

  明刘基《横碧楼记》:“予又闻柯亭有美竹,可为笛,风清月明,登楼一吹,可以来凤凰,惊蛰龙,真奇事也。” 

  清赵翼《新春宴集草堂》诗之二:“百年人物出柯亭,故事犹传旧典型。” 

  而最出名的当属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亲临柯亭,在柯亭内题诗:“陈留精博物,椽竹得奇遭。昔已思边让,今兼传伏滔。琴同识焦爨,剑比出洪涛。汉史无能续,千秋恨董逃。” 

  …… 

  名人骚客留下的名诗名篇不计其数,如此众多的诗篇,使得与“柯”沾边的“柯桥”历史变得十分厚重。而民间对“柯”的由来,也有几个版本。 

    

  二、“柯”字产出的民间版本 

    

  搜罗一下相关史料及传闻,柯桥地域民间故事大致有三个版本。 

  1.“柯木”说。“柯”是一种高大的乔木,俗称“柯木”、苦槠、栎树。柯木,是建筑、造船的优质材料。古时候,山会一带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吴越时,越王句践伐木造船、建房,又选良木贡献吴王,大片“柯”木被伐,只有少量遗存。当年东官塘下岸有一棵大树。“大树下”的名称一直保留到上世纪80年代。“柯亭”、柯桥等当与“柯”木有关。 

  评析:柯木类树种指壳斗科栲属树种(又称锥属)。全球约130种,我国70余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主产云南、广西和广东,为丘陵与亚高山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常见的树种:苦槠栲(俗称:苦槠-江苏、浙江;苦槠木-闽北、广西;钩栗-杭州等)。 

  如此分布极广的树种,不是柯桥独有的,在柯桥也不足为奇。至于大树,到处都有,很常见,尤其在古代。有句绍兴俗语说的是:村村有大树、畈畈有低田。而史料及民间传说可查很少,几乎没有。故柯木一说可能性不大。 

   2.“柯长工”说。说一位姓“柯”的男子,为人善良,人长得英俊,因家境贫寒,给人做长工,居然被东家的大家闺秀看中,后私奔到水乡,以织网捕鱼为生,渐成当地的一大富户。当柯长工儿孙绕膝的晚年,一日中午,上山(传说是上了柯南的棋盘山)遇到两位白发老人,正在凝神对弈,便在身后观阵。一观竟是半天,不觉“啊”的一声喷嚏,待转过脸来,这俩人不见了踪影,棋盘上端端正正地刻了一个桥字,长工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似的,第二天,长工就带了子孙造桥,桥的工程完成后,长工就与世长辞了。后人为了怀念他,把此桥命名为柯桥(长工姓柯)。“柯”字由此而出。 

  评析:此乃民间故事,传说讲的是柯桥的由来。南宋宝庆《续会稽志》有记载:“柯桥在县二十五里,旧曰柯亭,今有桥才曰柯桥”。这一记载,一是说柯桥很可能建于南宋或南宋左右,因有“今”字。二是“柯亭”早于“柯桥”出名了。故“柯”不是以“柯”姓引申出来的。 

  3.“烂柯山”说。“柯”最早从“烂柯山”而来。据说,古代曾有两位仙人在传说的“烂柯山”上(即现在的柯岩棋盘山)下棋。山脚下有一个穷孩子,上山来打柴,见到他们在下棋,就立在旁边看。待到他们的一局棋下完离去,这小孩一看,他的柴刀柄已经烂得全无。他下山回到村中,几乎已不认得他从小生长的小村。他的父母早已去世,当初跟他一起玩的小伙伴,如今也都已做了爷爷奶奶。人们问他这么多年到哪儿去了,他说自己才在村边山上看两位老人家下了一盘棋的工夫,哪知道山下已经过了这么多年,这才明白遇到仙人了。怪不得连他的柴刀柄也都烂掉了,人们都十分惊奇。斧柄烂了,即烂柯。从此就把这座山叫做了“烂柯山”。 

  评析:“柯”字,《说文》中解释:柯,斧柄也。注:《说文》即《说文解字》。是古代汉族文字学著作。东汉许慎撰。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成于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烂柯山,又称棋盘山、柯山。后人们通常称东侧方为柯山,西侧方为棋盘山。西山坡,有一块黑黝黝的裸露岩石。山顶上,有一平地,至今留有一块八仙桌大小的棋盘石。棋盘山上的“棋坪残雪”,是四方有名的“柯岩八景”之一,古人有诗“空岩棋古万点白,模糊似为仙人奕”讲的就是烂柯山仙人奕棋的传说。有传说,有实景,有实名,典出有据,似乎可信。 

  烂柯山扬名后,衍生出“柯山”,“柯岩”名意是从柯山上采石,柯山下的流淌的河水自然叫柯水,柯桥是建在柯水上的一座桥。而因蔡邕而扬名的柯亭,原位置在柯山附近。注:清朝诗人王霖在《秋日怀人》诗前小序中指出:‘笛亭,居柯山东麓’。因毗邻柯山,柯亭自然也近“柯”成仙了,果真如此吗? 

    

  三、“烂柯山”让“高迁亭”沾上“仙气” 

    

  据考,华夏大地上称烂柯山的地方不少,如:浙江衢州的烂柯山,广东肇庆高要的烂柯山,河南洛阳新安的烂柯山,四川西昌、福建延平、陕西洛川、江苏吴县、山西沁县、浙江柯桥的烂柯山等都有类似的传说。烂柯的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除了“观棋烂柯”这一共性外,大部分都出在两晋时代。因为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方语言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地域差异。 

  烂柯山遇仙传说,现存资料中最早的记载见于晋时虞喜的《志林》(公元345年-356年):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 

  烂柯山最有名的当属衢州。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衢州因此称为柯城。这个故事也是“山中一日,世上已千年”出处。 

  为何在晋代会梦幻出“烂柯山”的仙境呢,在这,且作背景析判。 

  背景之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魏晋的儒家政治黑暗,士大夫备受压抑,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局势动荡,政治飘摇,人心不稳。于是一些人为逃避现实,仿效一些隐士归隐山林,远离尘世,不愿与世俗为伍。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喜好清谈,行为放荡,不拘礼制。东晋的陶渊明擅长描述田园生活,其作品《桃花源记》寓意追求一个可供逃避乱世的和谐世界。 

  背景二:晋代道教勃兴,神仙理论成形。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一些士大夫出来按照自己的构想改造道教,其代表人物为东晋葛洪。葛洪(公元284年-364343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葛洪生在道教世家,叔祖葛玄随从有名的术士左慈学道,被后世道徒尊为葛仙公。葛洪师承仙公之道,并发展起一套有系统的神仙理论,完成了神仙道教的理论建构工作。葛洪所撰《神仙传》卷二《吕恭》篇,叙述吕恭“仙乡一日,人间百年”的变化。 

  背景三:围棋兴起。围棋在晋时,文人、士大夫一度为之痴迷。《晋书·阮籍传》,上说阮籍母亲死的时候,他正在下棋。对手表示可以暂缓一下,待阮籍料理完老母后事再继续,阮籍不干,一定要马上决一胜负(注:阮籍、阮咸叔侄在棋盘山附近的村落结社,当地因此事称为“阮社”)。 

  围棋在东晋被称为“坐隐”、“手谈”、“烂柯”,隐士高人常常被以仙人来看待。对局间,只有棋局凸现,而无人事纠纷,是故坐隐;双方坐弈不语,全凭棋局中黑白相交,是谓手谈;一局未竞,仙人不晓,王质不觉,而世易时移,斧烂柯矣,故言烂柯。至北宋,又有徽宗所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又称“忘忧”。坐隐、手谈、烂柯、忘忧,这四个词,道出了围棋所蕴涵的世间苦乐全在棋局之外的文化内涵。 

  初步结论:两晋时代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生命变得不堪一击,导致人们感到生命苦短,向往着长生的神仙世界,过无忧无虑的生活。而道教兴起,围棋时尚,围棋文化又与中国仙人文化的暗合,超脱尘世的神仙下棋故事渐渐成型,而当时恰值玄学盛行,烂柯山的故事在多地产生亦在情理之中。柯桥恰有类似烂柯山(棋盘山)仙境,烂柯山成名有适宜的气候、土壤、人文、地理等条件,“烂柯山”名起亦顺理成章。 

  “烂柯山”发生故事的时代,与伏滔作《长笛赋》首次导出“柯亭”的年代基本契合。而据考,“高迁亭”又处柯山东麓。由此推测,近水楼台“高迁亭”沾上“柯”的仙气,也应是大概率事件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