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酒缸酱缸”纪事
发布日期:[2015-08-13] 浏览

谢云飞 

    

  抗战前之兴盛 

      

  闻名遐迩的酒缸、酱缸、染缸,通称为“绍兴三缸”。 

  绍兴有民谚云:“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等美誉,是对绍兴酒业、酱业,酒文化、酱文化兴旺的高度概括。 

  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载:“今绍兴酒通行海内,可谓酒之正宗……至酒之通行,则实无他酒足以相抗。” 

  清朝,绍兴酒为何既繁荣京城,又远销云南边陲?除了因为是“贡酒”外,皇宫还请绍兴人入宫做酒。已故中国著名酿酒专家、酒界学者辛海庭生前曾说,清朝入驻中原之后,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御膳房就产黄酒,请来绍兴的师傅,用玉泉山的水来做黄酒。御膳房还有一系列的制度,比如每年皇帝几坛酒、皇后几坛酒、嫔妃几坛酒……都有明确的规定。 

  辛海庭说,清代是黄酒的天下,黄酒在知识阶层很吃得开。《红楼梦》中谈到绍兴酒、惠泉酒都是黄酒,惠泉酒口感比较淡薄,而绍兴酒醇厚。 

  另一个因素,与东浦乡贤周清推介有一定关系。1898年,周清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就兼绍兴酒的推销员,开辟了一条将绍酒船载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定点销售的新路线。短短几年内,分售遍及上海、广州、天津等。在北京就有延寿街的“京兆荣酒局”、巾帽胡同的“玉盛酒栈”、煤市街的“复生酒栈”和杨梅竹斜街的“源利酒栈”,以及杏花春、斌升楼等各大酒菜馆。绍兴酒因周清南北贯穿的推销而风靡全国。 

  1915年,美国国会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加州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绍兴酒东浦云集信记酒坊的“周清酒”、绍兴咸亨酱园的“感亨”腐乳等代表绍兴酒、绍兴酱制品赴会参展,一举获得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从此,绍兴酒名声大振,被誉为“东方名酒”之冠,远销世界各国。 

    

  抗战后遭重挫 

    

  岁末年初,一部取材绍兴黄酒文化发展史的抗战大剧——《花红花火》,先后在北京卫视、绍兴电视台等全国卫视和地方电视台播出。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前夕,辛浦镇绍兴女酿酒师花红与四个男人的恩怨情仇。随着抗战的爆发,他们抛弃个人恩怨,一致对外,最后共同抗日,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 

  虽然,剧情虚构了人物和剧情故事,但日寇的侵绍,确实对绍兴酒等民族工业留下严重的创伤。如电视剧中提到的“善元泰”酿坊,在绍兴确有其事。据善元泰的传承人朱清尧介绍,日寇扫荡时,善元泰酒坊珍藏多年的黄酒大半被洗劫一空,店里的工人也逃走,当时元气大伤。再加上连年战祸,农业歉收,民不聊生,酒坊纷纷倒闭。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末,善元泰酒坊终因无力经营而歇业。 

  另据原沈永和酒厂厂长傅保卫介绍,1938年冬,“沈永和”酒坊装满八九千坛绍兴酒的两支船队,一支在金华婺江遭日机轰炸,船翻酒沉;一支在绍兴龙尾山被劫,清洗一空。损失更为惨重的是1939615日上午,日寇飞机空袭绍兴,“沈永和”酒库被炸为一片废墟。从此沈永和一蹶不振,除城区两家南北酒店惨淡经营维持生计外,酒坊已无力恢复生产。 

  辛海庭曾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沦陷,京杭大运河为日本人所把持。那时候的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没有现在这个水平,全靠水路。一封锁就锁到1945年,很长的一段时间,使我们丧失了绍兴黄酒向北延伸的机会。这对绍兴黄酒“北上”销售,产生了“断涯”式的影响。 

  加之当时农业歉收,民不聊生,绍兴的酒坊也因此元气大伤。北京就慢慢成了白酒的天下,京城百姓饮用绍兴酒也成了一种奢望。 

  同样,日军侵绍时期,绍兴的酱业也十分萧条,1943年城内九家酱园仅产腐乳1500坛、酱1200缸,不及抗战前一家酱园的产量。 

    

  日本人的觊觎 

    

  1919年,周清的《绍兴酿酒法之研究》书一出版,日本人首先译载该书,并依据书本所述配制老酒,虽味与绍兴酒十分相似,然绍兴酒越陈越香,而日本老酒却未及一年便变质。周清闻讯后一语道破其中的秘密,绍酒驰名中外,各地区难以仿造者,水质之不同也。 

  1941年,日军占领绍兴后,大肆掠夺。当时有一位日本军官对中国的历史颇有研究,他久闻绍兴黄酒之名,他自己也很喜饮绍兴黄酒,为此特地派了一支小分队在当地搜寻绍兴黄酒。当时,因日寇的狂轰滥炸,绍兴地区黄酒生产处于完全瘫痪状态,市场一片萧条。但是,那些被贮存多年的珍藏好酒,还是被日寇掠夺和搜刮了不少,运回日本,供日本高级场所饮用。 

  抗战结束后,回国的日本官兵念念不忘绍兴酒的醇厚滋味,很想把绍兴酒带到日本去(包括酿酒工艺),以便到时仍能喝到这种佳酿。 

  之后,日本人一直觊觎绍兴酒等中国的传统工艺。从景泰蓝到中国宣纸,日本人连骗带偷得了好些中国传统工艺。 

  一次,一个日本人到法国一家相机器材厂参观,在俯身观看容器里的新型显影剂时,假装不小心把领带浸入溶液中,目的无非是想偷盗显影剂的成分配方。 

  小聪明至极的日本人,把领带的功效运用到了极限。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代表团竟然跑到绍兴来故伎重演。一群日本人以考察合作之名要求到绍兴酒厂参观。中国人好客,酿造黄酒的绍兴人更为好客,请日本友人参观了黄酒的酿造过程。每当走近一道工序,日本人就狂喜不已,扑向一个个原酒酒缸,90度鞠躬,深呼吸、深低头,显露出无比的崇拜,脑袋就差直接扎到酒里痛饮,这时一条条领带顺势就浸入原酒中……参观完毕,日本人把领带封入真空包装袋,如获至宝般捧回国内进行分析研究,依法醇造,妄图仿制出一款新的日本黄酒。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山寨”出来的日本黄酒与中国黄酒有天壤之别。 

  可笑的近代日本人,没明白绍兴黄酒之所以作为中国瑰宝,在于酒的工艺是老祖宗留下的,在于酒的特性是特殊地理环境蕴育的。其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本来说的就是地域环境对食品影响的重要性,对酒而言尤其如此。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