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政要身边的绍兴师爷
发布日期:[2014-08-06] 浏览

    

 

 

  李鸿章的幕僚   娄春藩 

    

  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李鸿章都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李鸿章说自己是“少年科甲,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而他之所以能功成名就,离不开幕僚对其的辅佐,一代名幕娄春藩就曾帮过他的大忙。 

  娄春藩(1850-1912)字椒生,绍兴安昌人。娄氏乃绍兴望族。娄春藩祖父娄德鉴,被时人称为“娄善人”,用经商致富之财,广施冬衣夏药,所耗颇多。父娄树年亦是一个有声望的乡坤。娄春藩少年丧母,求学杭州,专攻法律,后以贡生纳赀为同知,游幕至直隶督署。时李鸿章为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对部属十分挑剔,然对娄春藩却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钱、河工、盐务等皆委托娄春藩办理。其时永定河常有水患,娄经多次实地考察,查明泛滥原委,为李制定出一切实可行的治水计划,不数年河患大减,为朝廷节省了大笔资金。光绪初年,直隶盐商苦于税赋太重,娄春藩设法为其宽免,使盐商安心经商。娄精通法律,审案慎重周全,在其主持总督府文案其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闻风而逃,唯春藩独留不去,苦撑局面而至事平。幕主为之感动得落泪。庚子和议成后,李鸿章拟保奏他任京官,娄春藩听说后极力劝阻,直至去世,仍无一官半职。1912年,这位一代名幕因病谢世。 

    

  张之洞的幕僚  罗振玉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著名的封建官僚,洋务派首领之一,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五朝,有47年的仕宦生涯。从中国走向文明进步和近代化的角度看,他是一位不甘寂寞、既趋新又恋旧、颇能审时度势、基本上属于与时俱进的人物。 

  张之洞很会网罗人才,其幕府人才济济,全盛时期多达二三百人,其中就有好几位绍兴籍的幕僚,罗振玉则是与张关系颇为密切,得到张重用之人。 

  罗振玉(1866-1940)是中国近代史上颇为复杂的人物。这位祖籍浙江上虞、生长于江苏淮安的秀才,在政治上始终是个“保皇派”。其晚年为了复辟帝制,不惜充当汉奸,帮助日本军阀筹建“满洲国”,因而一直为世人所诟。但罗氏一生,对于中国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史学界在谈到“甲骨学”成就时,往往会提出“甲骨四堂”,即罗雪堂(振玉)、王观堂(国维)、董彦堂(作宾)、郭鼎堂(沫若)。其中又以雪堂起步最早,功不可没。而张之洞之赏识罗振玉,始自罗创办《农学报》。 

  此时,张之洞正在湖北讲求农政、兴农学,他认为: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当他读到罗振玉办的《农学报》之后,认为该报对学习外国、改良农业很有作用,马上通饬各道、府、州、县购阅并规定除官员教谕必读外,广泛分发给各界人士阅读。此举使罗振玉大受鼓舞,并进一步拉近了张、罗二人的心理距离。 

  戊戌政变后,清政府严令禁止召开学会,并大量查封报馆,《农学报》虽幸免于难,但也受到牵连,报纸经费捉襟见肘。为使罗振玉摆脱困境,张之洞下令另起炉灶,创办湖北《农务报》,直接受制于总督府,这是罗振玉加入张幕的前奏。1899年,张之洞正式邀请罗振玉出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 

  当张之洞电催罗振玉赴鄂主持农务时,罗振玉正为《农学报》的欠款没有着落而发愁,为解除罗振玉的后顾之忧,张之洞答应所需经费由两湖承担。1900年,罗振玉到武汉上任,当时学堂风气败坏,办学困难重重。为彻底改变农务学堂的旧观,罗振玉向张之洞提出了裁汰不合格译员、招聘有真才实学之人、开除劣等学生、拨出土地做实验场等建议,得到张的大力赞同与支持。1901年,张之洞又委派罗振玉率团考察日本,并在生活等方面给罗以十分优厚的待遇,发给罗的薪金多达数千元。张还在仕途上对罗予以关照,示意湖南巡抚陈宝箴向朝廷举荐罗振玉,还与多位一、二品大臣联名向朝廷保荐,可见张对罗的厚爱。 

  1906年,罗振玉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次年,张之洞奉调进京,兼管学部,昔日的主宾关系成为上下级关系,由于两人的密切配合,在保存内阁大库明清史料方面立了大功。 

    

  丁宝桢的幕僚  马心田 

    

  清同治年间,绍兴孙端吴融村出过一位大名鼎鼎的绍兴师爷马心田,他精明能干,足智多谋,曾就幕于山东巡抚丁宝桢衙署,帮助丁干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计除掉了大太监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六月,权监安德海借西太后名义,声称奉制办龙袍,乘坐特大官船出京,从直隶进入山东境内。船上插满龙凤旗帜,船中一片女乐歌舞,所到之处,抖尽威风,摆透钦臣架子,刮尽地皮。 

  山东巡抚丁宝桢早就恨透这狐假虎威的安德海,决心除之。于是他就找师爷马心田商量。马思虑良久后说,可以用“声东击西和金蝉脱壳”之计:所谓声东,就是先向东太后告密;而后达到打击西太后的目的。对“金蝉脱壳”,马解释道:“安贼是个红得发紫的人,除掉他,利国利民;除不掉,我们就会大祸临头。所以你得先用夹单密禀。夹单是非正式奏章,军机处不会登记,就无据可查,即使扳不倒安贼,西边的也抓不住把柄,就无后顾之忧。”丁抚台立即按计行事,将安德海假奉皇命、出京扰民之罪密报东太后。不久,东太后下了密诏,要地方官府将安德海就地查办。刚巧安德海的官船经过山东德州驶往济南,丁抚台抓住时机,当堂捧读东太后懿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 

  安德海被除,大快人心。此时马师爷又对丁抚台说:“为除安贼,上次请示东宫,现在表明心迹,倒要向西宫报功了。” 

  当西太后得知她最宠信的小安子被杀时,险些哭出声来。但她毕竟是聪明人,还能强颜为欢,称赞丁宝桢办了件好事。 

  此后,西太后用计毒死了东太后,以雪心中之恨;至于那个丁宝桢倒相安无事,因为慈禧只知安德海被杀全是东太后跟她过不去,却未知丁宝桢夹单密报这事。这全亏马心田这位绍兴师爷所设想的好计谋。而丁宝桢也因此举在海内名声大震,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 

    

  阎锡山的幕僚  俞家骥 

    

  1928年,蒋介石委任山西军阀阎锡山(时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平、津卫戍总司令,晋、冀、察、绥4个省区及平、津两市,统归阎锡山统治。骤然间,阎锡山得到这么多的地盘,显然都很不巩固,因此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策划如何治理新区上来。 

  阎锡山认为,用人是很重要的,在他所属的地区工作的各级领导人员,必须是忠于他的人,因此大批从山西调入。此时,山西不少知识分子和阎锡山的旧部、老相识都利用这个机会到阎身边工作的,俞家骥就是其中之一。 

  俞家骥,字涵青,清光绪三年(1877)出生于绍兴。他幼年就读于家塾,十分勤奋好学,国学底子十分厚实。成年后,俞家骥负笈京师,入国子监求学,成绩优秀。后来,他被分派到山西垦务总局去任文案兼提调。俞平素爱好书画艺术,自己的书画虽然很不出色,但鉴赏能力很强,并且个人的经济条件也允许他收藏一些名家作品,于茶余饭后拿出来仔细赏玩。这种爱好弥补了垦务局那种单调而清闲的生活,使他安心于此,一干就是好些年。 

  进入民国以后,俞家骥开始得到重用,先后出任过山西省阳曲、榆次、临晋、大同等县的知事。所到之处,政绩斐然。1925年,他被提升为雁门道道尹。其时,阎锡山为了宣扬自己的政绩,筹划编纂《山西省政务全书》,听说俞家骥文笔很好,就在1927年调他去担任全书的总编纂。俞的才干很快就得到阎的赏识,不久即将俞调到北平,留在他的身边,成为阎的亲信幕僚,主要为阎处理来往信件。阎对他很信任,凡阎锡山不在北平时,所有公文来往,俞都可代阎代拆代复。据俞家骥的亲戚回忆,俞在北平的住房很大,一家子占有80多间房子,估计是原来清朝王爷的住宅。俞出门时有专车,车号为002号(参谋长为003号),足见俞的地位与身价。 

  山西人善于理财,俞家骥虽是绍兴人,但在山西住久了,对银行业也产生了兴趣,不久北平成立了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黄郛(也是绍兴人)。黄知道俞的才干,硬要拉他去该委员会兼职,于是俞家骥又成为政务整理委员会的秘书长。但银行方面也不肯放他,由于俞有阎锡山的背景,每次运往外地的押钞车贴的都是“平津卫戍司令部”的封条,可以一路畅通无阻。 

  后来政务整理委员会完全被亲日派所控制,俞家骥就退出了这个委员会,去当北平图书馆馆长兼大陆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俞被推荐为北京浙江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直至1955年将财产移交政府统一管理。1956年后,俞家骥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直到1968年因病去世,享年91岁。 

    

  傅作义的幕僚  曾又馨 

    

  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将军在北平起义。有一位绍兴人在这次起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当时任华北“剿总”顾问的曾又馨。 

  曾又馨,原名厚载,字纯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生于绍兴。他幼年在家乡读私塾。16岁时随父亲到山西代县。中学毕业后,他执意要学习法律。1917年毕业于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时年22岁。学了法律,却没有去当法官,而是投笔从戎,到晋北骑兵第二团去当书记官,一当就是10年。 

  1927年,曾又馨离开山西到天津,做了天津警察厅的秘书。当时傅作义任天津警备司令。傅见曾又馨头脑灵活,文笔很好,就于第二年委任其为天津警备司令部秘书。从此他长期作为傅的幕僚,为之出谋划策。1931年,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绥远省政府主席,曾又馨任省政府秘书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傅作义率领的部队奋勇抗战。傅任第二战区北路军前敌总司令,曾又馨任总司令部秘书长。不久,战区调整,傅作义任第八战区司令部长官,曾任长官部秘书主任。抗日战争胜利时,曾又馨以原绥远省政府秘书长的身份兼任省政府委员。1947年,傅作义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曾任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194810月,傅被任命为华北“剿总”司令,进驻北平,曾又馨被调任为“剿总”顾问。 

  其时,北平实际上已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许多被派到北平的共产党员和城里的地下工作者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心理攻势,使其军心发生动摇。傅作义周围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曾又馨在内,纷纷跟共产党拉关系,商讨起义投降的条件。最后,曾又馨以“顾问”的身份和其他一些人一起向傅作义进言,认为起义是唯一出路,别的道路都已走不通。于是傅作义于19491月宣布率部起义,北平获得了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曾又馨离开军队,于195211月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06月,曾又馨病逝于北平,享年85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