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信恩
“会稽疏凿自东部,太守功从禹后无。能使越人怀旧德,至今庙食贺家湖。”这是南宋状元王十朋咏叹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的诗。王十朋同时还说过,越之有鉴湖,犹人之有肠胃。足见鉴湖对于越人之重要。而没有马臻,就没有鉴湖。
有人说马臻是陕西茂陵人,也有人说马臻是浙江山阴人。不管他出生在哪里,他都是绍兴人民的伟大儿子,是绍兴世世代代老百姓敬重的“土地爷”。
如何评价马臻一生的功绩与为人?窃以为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大有大无马太守。
马臻有大爱。其爱心之大,覆盖整个古越大地。其时会稽地处海隅,南山北海,南高北低,江流下注,咸潮倒灌,一片沼泽之地。每遇山洪暴发,郡治所在,即成茫茫泽国,田园被淹,百姓逃亡。马臻以前的多任太守对此望而生畏,束手无策。马臻面对灾情却焦思积虑,心急如焚。到任之初,即对农田水利详作考察,因地制宜,制订治水方略,同时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发动民众,以工代赈,营造鉴湖。这是一项有史以来最大的爱心工程。马臻风尘仆仆,穿行在穷山恶水之间,乐此不疲。大到整个工程的设计,小到百姓的衣食冷暖,无不牵肠挂肚,亲力亲为。其行事为人,充满了浓浓的厚厚的爱心。他对越中人民的爱,如雨润田,如土载物般的浑厚深沉。他的爱,凝聚了民心,激励了士气,成为建造鉴湖的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马臻有大德。建造鉴湖既是一个爱心工程,也是一个造福于民,泽被后世的德政工程。
吴会分治以后,会稽人口增多,经济逐步发展,但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淡水资源十分短缺,涝、旱灾害频发,水环境极需改造。但自鉴湖建成以后,境内九千余顷土地减少了自然灾害,巨大的水系造就了极为发达的水产业,“茭、荷、菱、芡之实不可胜用,鱼、鳖、蟹之类不可胜食。”充足的淡水资源被迅速用于北部沼泽平原的改良,为绍兴最终成为鱼米之乡富甲江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鉴湖建成以后,湖水涟漪,青山环绕,山会平原逐渐成为一个以山川优美江河纵横而著称的自然风景区。引来了历代名人逸士的游赏和吟咏。对此马臻之功莫大焉,如此大功大德,令越地百姓感恩戴德,赞叹不绝。正如马臻墓柱上的对联所歌颂的那样:“作牧会稽,八百里堰曲陂深,永固鉴湖保障;奠灵窀穸,十万家春祈秋报,长留汉代衣冠。”
马臻有大智。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建造鉴湖这样一座巨大的水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起任会稽太守的庆鸿到马臻守越的近50年间,共有10位会稽太守,其中,除了比马臻早约35年的马棱在会稽南部建成了著名的防洪工程回涌湖以外,在水利建设上均无建树。其间,在是否要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问题上,围绕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争论肯定进行过多次,但为政者始终下不了决心,形不成共识。直到马臻上任以后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马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切合实际的治水规划,以改良水土资源为中心,以两大工程为目标:工程之一是挖湖建堤,以郡城为中心,从今五云门至曹娥江72里为东湖堤。自今常禧门至钱清江55里为西湖堤。湖呈狭长型,周长358里,包括湖中洲岛在内,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堤成后,将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拦蓄湖内,以绝山洪之患;工程之二为建筑涵闸排灌设备,有斗门、闸、堰、阴沟四种。斗门为大型水闸,设置于鉴湖与潮汐直接沟通处,可用于排洪,也可用于拒潮,闸、堰置于鉴湖与主要内河沟通处,可用于排洪,内河可供灌溉田地,并有舟楫之便,阴沟为湖内与湖外河道相接之处的小型输水隧道——因湖水高出田丈余,田又高出海丈余,如水少,即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水入海。
如此气魄宏伟,细致周到的设计与施工,让鉴湖经受了历史风雨的考验,充分显示出了主持者的大智慧。
马臻有大勇。鉴湖周长358里,总蓄水量不少于4.4亿立方米。如此巨大的蓄水工程,不但浙江境内独一无二,在全中国也极为罕见。即使让当今任何一家地级政府去规划实施,也会因种种障碍而搞得焦头烂额。但马太守的问题远不在工作的繁杂与艰辛,而在于担纲此工程要冒极大的风险,大面积的土地征用势必会损害地方豪强的利益,施工过程中要搬迁的物主大多属于当地富绅,尤其是动了他们的家产与祖坟,能不引起他们的反对与仇恨?而筑湖开支浩大,会稽郡很可能会因此不能及时上交皇粮,这些都会授人以柄。
马臻知道,湖堤进一丈,就得罪了一个豪强,鉴湖道上的坟墓迁走一座,就与一位富绅结了仇。
马臻也知道,皇帝昏庸,朝政腐败,宦官专政,豪强难斗,地方恶势力盘根错节。但他具大禹慷慨之志,不顾丢官,不怕杀头,带领民众,坚忍不拔地完成了这一旷古少有的利民工程。作为主事者,这需要有多大的胆量与勇气?
马臻有大冤。照理造鉴湖恩泽百姓,太守理应受到朝廷的嘉奖。但因马臻筑堤蓄水,多淹冢宅,豪绅们诬告于朝廷,皇帝偏信妄言,未经派人深入调查,就下诏定罪。杀害马臻的直接原因是“多淹冢宅”,间接原因是贪污公款,迟纳皇粮。这些都是“莫须有”的罪名。纵使山阴有千余人(后经查明多系死人)状告马臻,也不至于立即置马臻于死地,而且不但斩首弃市,据说还遭受了剥皮揎草的酷刑。如果不是朝中握有重权的奸臣从中作梗,推波助澜,落井下石,马臻决不会死得这么惨烈。
很难想像,当载着马臻的囚车缓缓驶过洛阳闹市时,马臻心里在想些什么,但当马臻被害的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会稽时,越中老百姓一定会悲痛不绝,泣不成声。
一代功臣,千古奇冤。历史与现实在马臻身上开了一个血淋淋的玩笑。
作为绍兴发展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代贤守,马臻不但具有大爱、大德、大智、大勇、大冤,更具有无私、无贪、无畏、无怨之美德。
身为会稽太守,马臻地位崇高,权势显赫,足有为人之尊,但他官而不显,在百姓面前从来不摆官架子。他出身豪门,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人,祖上功绩卓著,名声很大,但忠诚国家,刚直不阿,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惜赴汤滔火,牺牲个人的一切。马臻的所作所为和不畏权贵的性格个性是其家族遗风的继承与弘扬。如果马臻是贪官,他必定会向把持朝政的大贪官们去行贿,从而形成一张保证自已不受伤害,甚至加官晋爵的关系网,但清廉正直的他决不会这样做。他本可以不冒任何风险地做一任八面玲珑的太平官,却为了实现救民于倒悬的宏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血溅长空的不归之路。这是马臻的悲哀,更是鉴湖的悲哀。浩渺的鉴湖从一开始就烙上了悲壮的印记,只是这种悲壮加深了鉴湖的厚重,也让绍兴人民永远记住了马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