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志士 工矿泰斗”孙越崎与绍兴越崎中学——纪念孙越崎先生诞辰120周年
发布日期:[2014-06-17] 浏览

许义平

 

 

今年是我国著名“工矿泰斗”、爱国老人孙越崎诞辰120周年。1995年,我经历了绍兴越崎中学的创办过程,并在之后与孙孚凌先生及孙越老子女亲属有过多次联系,他们对故乡的情怀,令人感动。

 

一、忠诚爱国、实业图强 

 

孙越崎先生189310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平水铜坑(同康)村。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他一生抱着科技实业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领导开发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油矿--延长油矿。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较具规模的石油城--玉门油矿,为祖国的煤炭、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越崎的祖父是一位勤劳的农民,因林地纠纷输了官司,不识字的祖父严厉要求子孙发奋读书。父亲孙燕堂读书很上进,中了秀才,后来离家独闯黑龙江,当过当地知县,又创办了金矿公司。1909年孙越崎考入绍兴山会初级师范简易科。1913年,孙越崎离开绍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1916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矿冶系学习。1929年,孙越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矿业技术,遍访了美国的金矿、石油和煤矿,并到英、法、德、苏联等国考察油矿、煤矿开采和管理。回国后,孙越崎在民国政府任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兼矿室主任。1934年,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打出中国第一口油井。1937年抗战爆发,孙越崎力排众议,冒险组织中福煤矿员工将大部分设备拆除抢运至四川,在四川分别合办天府、嘉阳等四个煤矿,他兼任四矿总经理,对抗战后方工业和民用煤炭供应贡献巨大。1941年,他兼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在高寒戈壁的恶劣环境和物资供应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建成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其产量几乎是后方产油之全部,被誉为“煤、油大王”,奠定了他在能源矿业领域的实际地位,成为我国现代能源工业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孙越崎参与负责华北的敌伪工业接收,19485月孙越崎担任了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资源委员会委员长。194810月孙越崎决心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站到新中国一边。独自决定在南京召开了资源委员会重要工矿企业和部门负责人秘密会议,确定“保护财产,迎接解放”的方针。资源委员会拥有121个厂矿单位,是国民党政府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部门,职员有3万多人,其中40%以上是大学毕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海归人才达3000多人。在国家大动荡的关头,这批宝贵的人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拒绝执行蒋介石拆迁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设备去台湾的命令,将所属近千个大中型厂矿企业,在当时价值约3000多万美金的资产完整地移交给共产党,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事件在电影《大决战》中有专门的情节反映。建国后孙越崎先后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河北省、煤炭部等任职,后任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届耄耋高龄的孙越老,仍壮心不已,奔走各地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出力,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成为三峡工程著名的反对派之一。19921016日,孙越崎百岁寿辰,朱学范、钱伟长、程思远等20多位知名人士倡议向海内外筹资建立“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表彰奖励煤、油等工矿界杰出科技教育人才和成就,并设立了“孙越崎家乡教育奖”。1995129日孙越崎病逝于北京,享年103岁。

 

二、绍兴县创办越崎中学

 

孙越崎20岁离开绍兴,生前没有再回到过平水故乡。19954月清明节前夕,孙越崎的侄儿、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孙孚凌代表孙家亲属,来到了祖籍地祭祖寻亲。期间,绍兴县主要领导接待了孙孚凌先生,时任县委书记陈敏尔向他汇报了家乡建设经济强县和教育强县的情况。孙孚凌高度肯定热情赞赏,并强调,读书是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翻身脱贫的主要途径,发展教育就是为山区人民办的最好的实事。陈敏尔当即表示,适当的时候要在南部山区建设一所高中,让山区孩子接受现代化高质量的教育。

县里当时在柯桥总投资1亿元的职教中心和柯桥中学新建工程已启动,将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举行奠基仪式。为了新建这两所当时在全省堪称一流设施的学校,县里打足了所有的财政可用资金,并再次发动全县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群众捐资建“两校”。对于再次捐资,下面的一些意见已汇集到县里,尤其是山区干部群众认为,鲁中和“两校”建设,山区群众都捐资,但没有直接受益,当时学生上学交通更加不便了。陈敏尔从当时山区教育发展和干部群众的合理意见考虑,认为县里有必要在山区建一所像样的高中,但眼下财力紧张,还是要过几年再实施。

当年129日,孙越崎先生逝世,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送了花圈,朱镕基总理等领导、各界人士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的陈敏尔,代表家乡人民参加了告别仪式。期间的感受使陈敏尔深深感到有必要在南部山区新建一所高中,让孙越老的爱国精神永远扎根家乡。

陈敏尔书记给县里的茹关筠县长打电话,请他牵头研究具体方案。有关人员经过具体调研,提出了两套基本方案:一是撤并青陶中学,在原平水中学扩建校舍操场,扩大规模,并更名为越崎中学;二是撤并青陶和平水中学,易地新建越崎中学。茹关筠县长、赵六四副书记、赵兴旺副县长专门商议,明确否定了扩建改名方案,认为南部山区建设一所现代化的高中,既是对孙越老的纪念,也是山区群众的期盼,更是政府的实事。要么不做,做就要像像样样,而且投资全部由政府出资,不再向干部群众集资。陈敏尔书记听了这一意见后十分赞同。

1996年初,绍兴县委县政府正式研究决定为了纪念孙越崎先生,激励后代,在平水新建越崎中学,投资2500万元,计划于19979月建成开学,并列为当年县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之一。

19963月初,陈敏尔书记从北京来电,孙孚凌和孙越老子女提出新建的学校选址希望最好在山坡上,尽可能不要占用平水岭里面的农田,山区农田本来就少,不要因为建学校这件好事,影响了今后子孙后代的口粮和生存。

初春阴雨绵绵,茹关钧县长、赵六四副书记、赵兴旺副县长、章宝齐主任等一行人员冒雨踏勘了平水镇东西两面的两处山地缓坡。然后到镇政府坐下来,讨论测算在缓坡地上建设的“三通一平”配套工程所需增加的成本,最后估计要增加近500万元建设成本,而且还会影响进度。500万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因此,经过反复比较论证,并向陈敏尔书记作了电话汇报,最后决定还是在平水渡槽处农田上征地80亩进行建设。陈敏尔要求尽快派人去北京,与他一同向孙孚凌副主席当面汇报确定。

6月下旬,县教委主任章宝齐、我、平水中学校长徐民江,专程去北京汇报具体建校方案。第二天上午,我们跟随陈敏尔书记来到孙孚凌家里,孙孚凌副主席在书房听取了陈敏尔、章宝齐的汇报。孙孚凌副主席、孙越崎的儿子孙大武和女儿孙淑涵对家乡发展教育、重视用孙越老精神教育激励后代的做法十分肯定,并提出为了给家乡教育出一点微薄之力,决定将孙越崎生前的一点积蓄全部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当年7月越崎中学开工建设,经过一年紧张施工,于19979月初建成开学。

 

 三、建立孙越崎纪念馆和孙越崎家乡教育奖

 

越崎中学建校时在校内设计了一个单体建筑,作为孙越崎纪念馆,让孙越崎的精神流传后代,这一方案得到了孙越崎子女的大力赞赏和支持。绍兴县里专门抽调专业人员设计展馆,整理资料。孙大武先生、孙淑涵女士将能够收集到的孙越老遗物、照片等历史资料,整理运送到绍兴。还通过各种渠道,请领导题词留言。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学校题写校名,原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同志为纪念馆撰写了前言,著名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兴题写了“孙越崎纪念馆”馆名,孙孚凌先生题写了“越崎岖以达康庄”,并为校本教材《大山之子》题写了书面。纪念馆约300平方米的展厅,反映了孙越崎走出平水大山、勤奋刻苦、爱国图强、实业报国的一生历程,也从中可以看出他一生随着国家动荡、政治变幻而跌宕起伏的命运。特别是1992106日为庆祝孙越崎百年寿辰,江总书记等领导与孙越崎合影照片及题词“孙越崎百岁寿辰留念——江泽民”,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宋平、李岚清等的题词,信件和部分海内外、台港澳的爱国人士的吊电来信、条幅、照片等十分珍贵。孙越崎纪念馆成为首批绍兴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孙越崎先生生前生活清静平淡,简朴节俭。1997年越崎中学开学时,子女将孙越老生前的积蓄、百岁做寿贺礼、逝世时的亲友吊礼和政府的抚恤金共计414884元全部捐赠给了越崎中学,作为师生奖励基金。孙越崎家乡教育奖从1992年第一次颁奖20年以来,绍兴县共有130多名师生获奖。

孙越崎先生逝世后,子女遵谨遗嘱,将他的骨灰埋葬于北京福田公墓的一株雪松下面。因原来墓地改造,孙大武先生、孙淑涵女士亲自护送孙越老骨灰到绍兴,埋葬在越崎中学的校园内,2012916日,越崎中学师生代表和孙越崎亲属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以追思怀念。自此,孙越崎这位绍兴山区的儿子,从20岁离开绍兴平水,在经历坎坷起伏的人生,实现勤奋爱国、实业图强的光辉一生后,最终得以魂归故里,安息校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