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华
在现代史上,鲁迅既是一代文学巨匠,又是一位国学大师。他不但在文学创作、域外小说译介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同时也为我国古籍文献整理作出了很大贡献,郑振铎先生因此将鲁迅古籍辑佚和创作、翻译并列为“三绝”。2011年出版的《鲁迅大全集》共33卷,其中学术编12卷,内容包括鲁迅整理的古籍及所作序跋、抄录校勘的碑铭、造像、墓志等。鲁迅辑校整理古籍文献,不但丰富了我国学术宝库,更为今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极好的范例。
鲁迅少时即习儒家经典,青年时代又师从章太炎,由此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从1909年自日本回国后,鲁迅就开始大量而系统地整理古籍,其一生在这方面的工作可谓耗力颇巨,并且成就斐然。据徐小蛮统计,鲁迅辑录、校勘的古籍手稿共50种,其中经部1种,史部16种,子部27种,集部6种,收集整理碑录(包括碑文、造像记及墓志等)近八百余种。鲁迅古籍整理辑校,涉及的领域很广,主要包括校录小说传奇、文人文集,辑录乡邦文献、史地著作,考证金石碑刻等方面。
(一)小说传奇。这方面,有《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及《小说备校》、《谈薮》等。除后两者为局部性研究成果外,其余三部书或辑佚唐代以前古小说,或选录唐宋传奇,或汇编宋元以来的小说史料,形式上以时间为轴,内容上涵盖了小说史料学的各个层面,不仅弥补了此前研究的缺憾,也为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作了丰厚的学术准备。
《古小说钩沉》。共5集,辑录周至隋代散佚小说36种,1400余则,20多万字。所辑虽多属“丛残小语”,但却具有开创性意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古代微型小说集,不仅拓展了清代以来辑佚、校勘的领域,真实反映了中国小说萌芽期的历史面貌,成为我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研究资料,同时也给后人小说、剧作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说旧闻钞》。该书系鲁迅当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时所集资料的一部分,辑录从《大宋宣和遗事》到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41种旧小说史料;另有“源流”、“评刻”、“禁黜”、“杂说”四部,涉及宋元以来关于小说的若干史实和评论,书前有序,书末附引用书目76种,全书约八万字。这部书是鲁迅从史料角度汇编前人有参考价值的旧论陈说,作为自己独立研究明清小说的参证材料,同时也为今人研究明清小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可以“省其重复寻检之劳”。
《唐宋传奇集》。收录唐宋两代传奇小说48篇,约十七万字,共8卷。它主要取材于明刊本《文苑英华》、《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考异》、《青琐高议》、《百川学海》、《说郛》、《文房小说》、《琳琅秘室丛书》等,并以不同的版本校勘而定。书末附录《稗边小辍》1卷8则,考证作者事迹、创作意图,探究来源出处、故事内容、演变状况,探源版本渊源,鉴别异同,比较文字优劣,简述有关评论得失。唐宋传奇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该书对于研究中国小说史、唐宋文学史都具有很高价值。
《小说备校》。共收《搜神记》、《搜神后记》、《十洲记》、《神异经》、《异苑》、《拾遗记》、《洞冥记》7种古籍的佚文散句约350条。《古小说钩沉》专收汉魏六朝散佚小说,而《小说备校》则是为有传本的汉魏小说拾遗补缺,以备日后校勘之用,两书辑录时间相近、所收内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谈薮》。作者阳松玠,它是笑话集《解颐》的改编或增补本,记录了南北朝、隋朝八代文人名士、帝王将相的嘉言懿行,是我国北朝轶事(志人)小说的稀见资料。《谈薮》既具较高文献价值,文学价值也颇可观,其文字虽不及《世说新语》,然其记事记言简洁隽永,亦切实灵动。鲁迅辑本《谈薮》是一个未完本,可补之处颇多,但作为后世整理的参考,亦弥足珍贵。
(二)诗文集。这方面,包括《嵇康集》、《沈下贤文集》、《谢灵运集》、《虞永兴文录》、《柳恽集》等,其作者多为会稽人或曾在会稽侨居过的文人,文集均具较高价值,其中尤以《嵇康集》鲁迅历时费力最多,亦最具学术影响力。
《嵇康集》。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不满权贵,惨遭杀害,死时年仅40岁。嵇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玄学论著和文词优美的愤世嫉俗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嵇康集》原名《嵇中散集》,自唐宋以后就有散失,现在只能看到明代的刻本和钞本。鲁迅用明吴宽丛书堂钞本为底本,以黄省曾、汪士贤、程荣、张溥、张燮五家刻本比勘,复取《三国志》注、《晋书》、《世说新语》注、《野客丛书》等多种古籍中的引文,著其异同。从1913年起到1931年止,18年间,凡校订10次,历时之久、费心之深由此可见。全书分十卷,第一卷是四言诗和五言诗,第二卷是赋和书信,第三卷到第九卷是论文,末卷是箴诫文,其约六万余字。在校勘的同时,鲁迅还写下《嵇康集逸文》、《嵇康集著录考》等许多研究性的文章,均极具学术价值。
《沈下贤文集》。沈下贤(781-832),名亚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文学家,传奇作品最负盛名。在旧、新《唐书》中无传,只有零星记载,他既是风格独特的诗人,又是著名的传奇作家,其文“拔出流俗,自成一家”。《沈下贤文集》通行刊本为12卷,是一部收有诗、赋、小说、杂文、书信、记、序、表、墓志、祭文等种类的诗文合集,但此书流传到宋,已是“舛错讹谬,脱文漏句,十有二三”。鲁迅在1912年初以影钞小草斋本为底本,校以清代丁丙八千卷楼钞本和善化童氏刻本,于1914年5月24日完成,才使其书大致可读,并从中抄录了《湘中怨辞》、《秦梦记》、《异梦录》等三篇收入《唐宋传奇集》。
《虞永兴文录》。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晚年被封为永兴县子(鲁迅称其为虞永兴),越州余姚(古时余姚属绍兴府管辖)人,历仕陈、隋、唐三朝。鲁迅辑有两册,第一册主要是诗,从《全唐诗》卷二录出,附以“虞句”辑存。还有从《六帖》中辑出赋和碑记的残句,以及《左武侯将军庞某碑序一首》、《帝王论略》。第二册为文,包括《秋赋》、《白鹿赋》、《琵琶赋》、《笔髓论》、《书旨述》、《破邪论集序》、《大龙泉寺碑》、《大唐故汝南公主墓志铭并序》等,此外还有《周黄罗刹碑》、《随释慧觉法师碑》两篇有目无文。虞集早佚,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辑本。鲁迅此本可谓填补了空白。
《柳恽集》。柳恽(465-517),字文畅,河东解(山西永济)人,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多才多艺。据《南史·柳恽传》记载,梁武帝萧衍曾夸其“分其才艺,足了十人”。柳集原有十二卷,早已散失亡佚,其诗多次入选各种选本,但始终缺少一个齐全完备的辑本。鲁迅从《诗纪》、《初学记》、《乐府诗集》、《艺文类聚》、《谢宣城集》等书中辑得十六题十八首,并附以校勘,为创新之作。
(三)乡邦文献。鲁迅少时,感“会稽故籍,零落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认为使之“传之世间,当亦越人之责”,乃发意整理故乡典籍。
《会稽郡故书杂集》。这是鲁迅辑录的绍兴地方文献汇编,全书约5万余字,内容包括古代会稽人遗著逸文八种,即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像赞》、朱育《会稽土地记》、贺循《会稽记》、孔令符《会稽汜》、夏侯曾先《会稽地志》。每种书前写有小序,说明该书的作者及流传情况;书后写有总序,叙述编纂的意图和经过。对于原书缺佚和不清的地方作了订补并写了存疑。鲁迅在辑录的过程中,一改宋前旧志多以地理为主的倾向,而用较大篇幅介绍名人轶事,不但增强了文献的资料性,而且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
《云谷杂记》。南宋张淏(约1126年前后在世)所撰,系宋人笔记中较为著名的一种,原书已佚。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成四卷,120余条,多为记叙史事、人物及考辨之作。另有明钞本《说郛》,存49条,内20条为《永乐大典》本所无。鲁迅依据明钞本《说郛》,参照《永乐大典》本逐句校勘,同时还与十多种有关书籍进行认真比校,辑成稿本1卷。鲁迅校本内容虽然没有大典本多,仅49条,但引据书目多达170余种,校正原钞多处讹夺,校补百余字,且每条都有标题,始可通读。
谢承《后汉书》。谢承,字伟平,山阴人,三国吴武陵太守,生卒年未详。谢承所著《后汉书》,宋时已失传,其遗文散见于范晔《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注和一些唐宋类书中,清人姚之骃、孙志祖、汪文台等均有辑本。鲁迅在清人辑本基础上汇校其典籍,逐一加以校勘订正,整理成书,共六卷,前四卷依范晔《后汉书》纪传次第,后二卷为不见于范晔《后汉书》的人物。鲁迅写《序》说“案《隋志》录《后汉书》八家,谢《书》最先,草创之功,足以称纪”,自云搜采考订,视姚之骃、孙志祖、汪文台诸家较为详密,对材料的来源等情况作了说明。
谢沈《后汉书》。谢沈(292-344),字行思,山阴人,晋祠部郎,《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记载。谢沈所著《后汉书》,唐后逐渐散佚,至今仅存佚文10余条。鲁迅从汪文台《七家后汉书》中录出谢沈《后汉书》1卷,并作序介绍谢沈生平著作及校勘、考证情况等。
虞预《晋书》。虞预,字叔宁,晋余姚人。据《隋书· 经籍志》记载,虞预《晋书》26卷(原本44卷)。《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亦有记载,以后失传。鲁迅于1913年辑录校正,作序记述虞预《晋书》卷作者生平事迹及著作流传等。虞预《晋书》,清汤球亦有辑本,但与鲁迅辑本比较,明显逊色。
《范子计然》。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今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计然,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范蠡师,博学无所不通。《范子计然》,为范蠡所著,久佚。鲁迅据《史记》、《大观本草》等20种古籍校录而成,共121则,分上下两卷。
《任子》。东汉任奕著。鲁迅据《意林》、《太平御览》、《北堂书钞》、《初学记》校录而成,共26则。
《魏子》。后汉魏郎撰。《隋书·经籍志》载有三卷,《唐书·经籍志》同。鲁迅据《意林》、《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事类赋》注、《文选》李善注、《路史·余论》校录而成,共18则。
(四)金石碑刻。除古籍辑校外,鲁迅还倾心收集碑拓、砖拓、造像及瓦当、铜镜、钱币等小品实物,至今保存的有4100多种,5900余张。同时,他费力予以校勘整理,重编《寰宇贞石图》,辑成古砖拓本集《俟堂专文杂集》,写下了《会稽禹庙窆石考》、《吕超墓志铭跋》、《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肱墓志考》等一批考证文章。鲁迅石刻著录自成一家,对于今天的金石研究仍具一定参考价值,然因多数未结集出版而少为人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鲁迅辑校石刻手稿》收录鲁迅抄录校勘的石刻790余种,手稿1700余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