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对安昌古镇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08-03-05] 浏览
 
刘 斌
     在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和十多位县人大代表一起提出了《关于要求加大对安昌古镇保护开发投入力度》的第58号建议。会后,我和有关同志对安昌古镇的保护开发又做了不少的调研,结合当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要求,就进一步加快对安昌古镇的保护开发作一些探讨。
    一、安昌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现状
    1、安昌古镇历史悠远。
    安昌镇北濒杭州湾,古为浅海滩涂,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境内大和山南麓白洋村己成为聚落。相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娶妻成家。公元896年,钱鏐奉唐王朝之命,在这一带平董昌之乱,因名其乡为安昌。安昌正式开市成商业集镇,是明代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郑斗南馎饦隆市传佳话。清乾隆年间安昌成为沿塘棉、米、布的集散中心,街市逐渐向东扩展,镇上河面船只云集,街上行人熙攘,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至清末民初,安昌己成为绍兴乡间最大商市。民国初年安昌镇为绍兴四大名镇之一。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安昌古镇的建设,始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古人根据水乡地情,物资水运为主的特点,濒河设街,街、河相依,形如新月。店铺民居依河面水,骑楼雨廊连缀街市,各式石桥连接南北两岸,古镇依河展开。古镇西起清墩桥,东迄高桥,全长1747米,宽3—5米不等,路面由会稽青石铺成。沿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店屋都临河而建,均系排门板式,相互通连,雨廊骑楼错落别致。街河宽10米左右,青石砌石勘。小河把古镇一分为二,店铺、集市多设于河北,河南岸多为石库门墙的深宅,两岸以众多的石桥相连。明确的分区使河道成为居住区与市集之间的噪音隔带,为古镇创造了良好的生活与经贸环境。古镇石桥也小巧精致,拱、梁、亭造型各异,平桥、拱桥相间,古朴典雅,古人云“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
    安昌也是古时仕宦、商贾聚集之地,耕读之风历盛,名人不少,师爷颇多,街河两岸,粉墙黛瓦、弓檐马头、硬山屋脊的居民,鳞次栉比,行列成大小幽深曲折的里弄数十条。这些民居群体布局灵活多变,有临街傍水、背水、跨河而建等多种样式,因大多据水而建,素有“家家面水、户户枕河”之说。石库台门古朴庄严,一般2—4进房,各进之间有明堂。古镇上原有许多寺庙,他们也是古代安昌人重要的活动场所,是当地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古镇水乡民俗内容丰富,绍兴传统的水乡民俗在这里都得到了较好保存和延续,民风淳朴,古韵悠悠。
    2、硬件建设开局良好。
    目前,已整修街路石板及恢复粉墙台门旧观,建成特色商品一条街。建好了古镇入口广场、牌坊等。在老街上建设了六个展馆,一是修复“安昌文史馆”。利用城隍殿屋宇,介绍对安昌的开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迹,浓缩展示四千年来的安昌历史。二是恢复“穗康钱庄”。恢复利用原穗康钱庄屋宇,介绍展示了,钱庄的设施、风貌,并展出上千种古钱币。三是建设“民俗风情馆”。利用古民居“宝树堂”修缮布展,多方面陈列展示具有安昌特色的绍兴传统民俗风情。四是建设“师爷馆”。利用娄心田师爷故居“斯千堂”修缮布展,介绍绍兴师爷一般知识,著名的绍兴师爷,和安昌籍师爷,成立了“绍兴师爷研究学会”。五是修复“民国银行旧址”。恢复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在安昌的办事处旧址,展示早期金融系统在我镇的情况。六是新建“石雕馆”。收集了具有绍兴特色的石构件,展示了绍兴先民在石文化上的深厚造诣。目前,入口广场又在扩建,重建的安康寺也初具规模了。
    3、软件方面颇有新意。
    目前,已出版了《安昌镇志》、《千年古镇安昌》小册子及碟片、折页、宣传画册,设置了“安昌古镇”网页。配置了乌蓬船、舞龙队及灯笼等,开发了一批旅游纪念品和特色食品。举办了首届古水龙赛会等活动。同时,为加强古镇管理,扩大对外促销,成立了安昌古镇管委会和安昌古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八届腊月风情节。做到年年有重点,年年有特色,水上婚礼、城隍庙会、全国摄影大奖赛、水陆盛会、腊月传统项目展示等吸引了一大批的各界人士和游客前来,极大地提高了安昌古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2001年的第二届腊月风情节由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栏目直播,更是盛况空前。
    4、规划编制不断完善。
    2002年,安昌镇通过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安昌古镇保护规划,为指导安昌古镇保护和开发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保护区内的各项保护与建设提供技术法规依据。到2004年7月底,古镇保护规划已通过省政府批准。2003年,在上海同济的古镇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了古镇保护与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古镇下阶段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依据。2005年通过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编制了安昌古镇旅游开发总规,2007年初通过评审,为古镇的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了科学保障。
    二、安昌古镇旅游的比较优势
    1、古镇旅游的发展趋势。
    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越是高度发展,人们越是有“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许多人都有一种怀旧情节,对人类的历史和过去有强烈的兴趣。寻找人类历史的遗迹,寻找祖辈的生活场景,对历史文化作刨根究底的追寻,几乎成为一种旅游的时尚,形成了当代旅游审美心理的显著特点。以“休闲”“返朴归真”“体现民俗特色”“考察、研究古村落文化”等为主题的古镇旅游正是当今旅游的一大趋势。从现实情况看:苏南和浙北的周庄、同里、乌镇、西塘、南浔、 直六镇风头最健,业界习惯称之为“江南六镇”。“江南六镇”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业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热点,游人如织。以西塘为例,2005年,西塘的旅游总人数达到65多万,带来旅游收益超过2个多亿,西塘直接参与旅游工作的人员有2000多人,综合效益十分明显。通过2005年以“水乡、古镇、田园”为主题的整体开发后,2006年“五一”期间的旅客量和旅游收入比前年增加了41%,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
    2、安昌古镇已初具特色。
    安昌镇内外水系完整、通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然资源条件的欠缺,水乡特色鲜明。古镇的建筑和民风保护良好,富有特色的河埠街景,纯朴如初的民风民俗。古镇的资源类型独特。安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江南水乡古镇。通过安昌古镇可以了解到大绍兴范围内的越文化背景,其资源尤为珍贵,我把她称之为“水乡文化的长廊、市井习俗的长卷、特色商品的长街、古镇风韵的长音”,是浙东一道颇有特色的亮丽风景。区位条件优势。安昌古镇靠近绍兴和杭州市区,是“离杭州最近的古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客源市场丰富。发达地区的优势。安昌镇毗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其周边的省、市、区的经济和旅游业均较发达。安昌镇人均创值超过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万元,在客源市场、人才、交通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明显。
    3、安昌旅游的比较优势。
    与周边古镇相比,安昌镇与其类同之处是均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基本风貌。但是,从其文化内涵与开发利用前景分析,安昌镇更有其独到之处。
    一是独特的绍兴师爷文化。在中国明清两朝的政治舞台上,曾经活跃过一群被称为“师爷”的人物。绍兴是出师爷最多的地方,安昌又是“绍兴师爷”主要发源地之一。“绍兴师爷”跟绍兴特定的文化、经济条件和历史、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绍兴历来是文化之邦,读书郎特别多,但能当上官的比例毕竟很低。退而求其次,还是当幕友,既与读书相近,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绍兴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处世精明,办事审慎,善于言辞,工于心计,是智囊人物的理想人选,易得幕主的欢心和信任。同时历史上绍兴地少人多,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失调,离乡背井另谋出路,而文人走文路,当师爷是一条很好的路。一种文化总是依附于一定地域的,师爷文化就是依附于绍兴,这也正是师爷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一大原因。
    二是完好的保护和高品质的资源。像安昌这样临河而建的水乡小镇,以往在江南这一片河网地区是随处可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小镇均已匆匆忙忙地拆旧更新,时新的水泥楼更替了陈旧的老屋,彻底改变了往日的古老面貌,能保留古老建筑风貌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安昌古镇的建筑和民风能保护如此完整实属不易。与同处长三角的周庄、同里、 直、西塘、乌镇、南浔六大“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相比,这六大古镇都是以吴文化为背景,文化差异性不明显。而同样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江南水乡的安昌古镇,通过她可以了解到大绍兴范围内的越文化背景,其资源的独特性显得尤为珍贵。
    三、加快安昌古镇保护开发的建议
    古镇旅游,自从九十年代兴起后,越来越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因为它迎合了现代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经过八年多的发展,安昌古镇在面貌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在内涵上还没有更好的深化和挖掘。而安昌的成功,就在于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和水乡特色。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加快这方面的深化和研究,个性是安昌古镇的立足之本,而发挥必须承袭历史基因,并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水乡风貌,充分展示古镇特有的民俗风情。我们要少一点喧嚣浮躁,多一点人文气息,让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水乡风情,让旅游的观念从“观赏”走向“品味”和“参与”,使形式从“浏览”过度到“栖息”。说实在的,古镇既没有九寨沟、桂林等奇秀、险峻的自然风光,也没有故宫、长城等宏伟壮观的建筑,它不会让人狂喜和激动,它让人领略的是一种历史文化氛围,让人感受的是自然的谐趣和静谧淳朴的风情,在这些地方,需要的是寻觅和感受,文化的遗韵、民俗的渊源、自然的野趣、历史的创伤,会让你迷恋、陶醉,也会让你茫然、感伤、怀古,甚至若有所失。而这正是古镇的魅力所在。
    1、创导地方文化的旅游特色。
    安昌古镇今后的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不仅要有保护规划,还要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修建性详规等,以保证整个古镇发展的方向性,具体细节的规范性。同时,要进一步改善硬件,做到分步完善,拆建并举,避免重复,形成回路,充分发挥“小桥、流水、人家、店铺”的特色。我们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要通过建筑形式让游人感知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人文风貌。文化的特征在于延续性和创造性,它不能凭空脱离前人和原有的文化基础环境。人们的审美心理也有一定的延续性,保持有时代痕迹的有特色的老环境,往往更使人留恋和让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古镇的人文环境,就是古镇看不见摸不着的文脉,它在环境中无所不在,却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我们在改造中一定要与环境的、历史的、地方的文脉联系起来。古镇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是古镇的古风古韵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这些都是在别地难觅的风景。因此,古镇要保护这种与都市人文风情、世俗生活的差异性,通过这种差异性吸引古镇的来客。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软件,充分挖掘和提炼安昌的风情特色,拓宽思路,其内容不要仅限于安昌原有的一些风俗,可把绍兴水乡的所有民俗风情都作为其选择对象。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要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增加亲和力。要使游客观赏这种景观,最好让他们体验这种生活,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文化的特色,并能得到一种入乡随俗似的快乐和美感。游客通过参与来了解和观赏特定的人文景观,会得到更多的人生经历和审美体验,也就更具有吸引力。
    2、坚持保护为主的开发理念。
    古镇要有长久的生命力,他必须是个记忆的古镇、怀旧的古镇、淳朴的古镇,所有这些都是古镇历经沧桑岁月保留下来的,特别是在民风、民俗方面,是必须要依靠当地居民才能延续的,所以在加快开发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做好保护工作;对于古镇内的建筑,要进行成片的保护性开发,注重古镇景观的完整性、古镇氛围的营造,古镇韵味浓郁、意境隽永。要在“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保护理念下,对古镇的建筑进行成片的保护性开发,以保存其古镇的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生活气息等。历史文化古镇资源是历史遗留物,不同地方虽然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但其前提都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常见的有二种方式。一是再现型,恢复古代城镇面貌,再现昔日历史情景,如乌镇等。二是展示型,保持古镇特色,展示传统风格,如周庄等。在古镇的开发中,有些地方把开发旅游成为保护古镇的唯一出发点,虽然能增加收入,但往往忽视了古镇的文化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一个问题是发展的问题,古镇与别的名胜风景不同,它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体,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需要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甚至要求更大的包容力和承载力。对于古镇而言,首先必须履行作为集镇的主要职能,其次才是发展旅游。所以,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保护有价值的东西,使发展有本可依,而唯有发展,保护才有意义。古镇的历史文化内容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可挖掘的旅游资源的对象及范围同保护对象及范围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而有所变化。旅游和生活是两种不同的消费方式,游客和居民需要不同的服务设施和环境。所以,古镇保护与开发时必须两者兼顾,在一个空间实体中合理安排两种人同时或不同时活动,尽可能两者兼顾,使百姓成为风景,使生活成为风情,使游客成为参与者和风景、风情的制造者。
    3、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事多且杂,镇内居民的日常生活要管理、建筑要维修、与外来游客的关系要处理等等,所以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要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上下左右建立多层面的管理层,在管理中特别要强调关键点管理理念,管理中若不分轻重缓急,必然造成无序与无效。对这些关键点不仅要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管理,而且需加强管理上的力度。
    建议县里扩大安昌镇的相关职能权限。安昌镇属县城规划控制区,各项管理审批权限仍由相关局办行使,为加大古镇开发力度,特别是与古镇开发相紧密关联的规划、审批等权限,需要县政府充分授权,为古镇开发提供必要的行政资源保证。同时,县里能够赐于安昌镇新型城镇政策,使得安昌镇能够享受财政、土地出让金等扶持政策。
    建议建立安昌古镇开发建设管委会,与安昌镇党委政府机构合署办公。由一名县领导兼任主要领导,安昌镇主要领导主持工作。具体工作机构以安昌镇党政班子为基础,调集充实规划、建设、拆迁、旅游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开发班子,实行充分授权、分级管理、滚动开发运作的机制。从根本上增强安昌古镇开发的行政力量,有力推进古镇开发进程。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局的作用,对安昌古镇的开发旅游局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业管理、面上指导,而应直接参与,类似大香林模式。
    同时,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开发股份公司,请有实力的政府投资开发公司参与,并将古镇内的国有集体资产按规定进行评估,全部作为公司注册资本。公司是开发古镇不可或缺的工具,能为古镇开发提供多方面的优势和便利,同时为今后古镇旅游产业走向资本市场打下基础。
    随着绍兴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安昌古镇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